>>> 2003年第5期
刘世平的创业之路
作者:刘志明
这一切,和一个人有关。她叫刘世平。
春节前夕,记者在广州北郊的“外校”办公室里,见到了常务副校长刘世平。
“学校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我能做这些事,自己有时候也觉得不可思议。我是个很普通的人,个人的能力并不太强,也不怎么精明。我能做成这件事,靠的是一种责任感,再加一个,就是行动!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但是绝对要行动。”
脱胎换骨
1953年,刘世平生于上海,祖父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上海开医院,解放初回到故乡江西任职,她也随家人回到南昌。15岁那年,刘世平带着“狗崽子”的身份下放到农村。“由于我是‘狗崽子’,没地位,”刘世平回忆说,“我当时非常自觉地脱胎换骨,并且下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面对漂着稻草屑的水桶,刘世平双手一拨,掬起一捧喝得畅快淋漓;100多斤重的担子压在稚嫩的肩上,她一声不吭。连续三次,公社推荐她上大学,但因家庭出身问题,都没能如愿。在农村10年,刘世平当过广播员、出纳、电工,卖过鱼,放过电影,“总之,只要是老百姓需要的活我都学着做。”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世平发现仅靠个人的努力是无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只有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才是根本出路。于是她想当一名教师。1978年,初中毕业、年龄偏大的她考入了江西抚州师专。当时她报考的是英语专业,面试时,她发自肺腑地告诉老师:“这是我最后一次机会,我想圆自己的一个梦啊!”主考老师被打动了,于是在她的名字旁重重地打了一个勾。
师专毕业后,刘世平在南昌三中当教师。她整天和学生泡在一起,教学点子多,不是“填鸭子”,而是“放鸭子”,用她的话说是“轻负荷,高质量。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创造,在个性张扬中发展自己”。刘世平回忆说:“当时我深感我国教育制度的缺陷。看着孩子们泡在题海里,被动地接受有限的书本知识,创造力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挥。为什么就不能改变一下这种沿袭了多少年的教育方式呢?”刘世平开始憧憬:有机会自己一定要办一所“特色”学校,发掘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在南昌三中任教七年之后,1988年,刘世平到广州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前身)学习两年,进修本科课程。毕业后,她留校当了辅导员。
问题总有解决的途径
如果刘世平的故事到此结束,那也不过是我们国家一代人中的某一个,“沉默的大多数”中的某一个。可是她身上蕴藏的某种东西让她无法安分,那也许是对未来市场的一种渴望,也许是永久潜伏着的创业冲动,总之,刘世平下定决心,要办学。
在90年代初,以收取教育储备金的形式进行社会办学,在广州已经兴起。“外校”的优势是背靠外国语学院,也就是有一块招牌,但除此之外,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起初,刘世平与大学方面的想法是先在大学附中办一个英语班,待规模扩大后再办学校。刘世平开始跑英语班的审批手续。一个月内,她骑自行车、坐摩托车、乘出租车,自费1000多元,往返于市、区教育局等部门30多趟。没有钱做广告,便找人帮忙,终于在《羊城晚报》和《南方日报》各发了一条短消息。就在消息要登出的头一天,她却被告知不能在一所公办学校中办一个民办班,否则批文无法下达。刘世平回忆说:“当时我匆忙赶去教育局,走进局长办公室,局长耐心地说明不能批的理由时,我真想哭。出来后在雨中走过了半小时竟全无知觉,湿淋淋的我那天真不知是怎样回到广外的。但我坚信:问题总有解决的途径,天是塌不下来的!”
一个不眠之夜。次日,不仅两家报纸发出了消息,广东电视台新闻节目也转发了消息。一时间,咨询电话不绝。刘世平一方面请人接待报名,自己则再次去教育局。最后教育局批准筹办学校。
批文问题解决了,学生宿舍还无着落。开始学院说一间房子都没有,刘世平就到附近单位联系,均不合适。最后又找回学院,学院答应腾出十间房。但有些住在里面的单身教工不愿搬出,刘世平又一个一个地做工作。1993年8月29日,是刘世平40岁生日,整整一天她都是在学生宿舍里度过的。第二天学生就要报到了,还有一个教师不愿搬走,刘世平就一直跟他聊,直到把他感动了。首届原计划招生30人,因有100多人报考,经过考试,录取了40人,当时用的是附中的一间课室,校长、教师、财务合用一间9平方米的办公室。
接下来的就是学校的发展问题了。大学方面做出决定:在附中院子里建两栋楼。于是,刘世平又开始了艰难的基建报批。外校宿舍在1994年3月1日动工,9月1日迎接了新老两届学生。1994年,七层教学楼又开始动工,1995年8月竣工。后来,学校又迁至现在的大朗校区,终于颇具规模。刘世平感慨地说:“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有时候连自己也不知道。遇到什么问题,就想尽方法解决什么问题,成功其实很简单!”她说将来她要办一个个人网站,在网站扉页上,她要写上这么一句话:“天塌下来当被子盖,先睡一觉再说。”
有人这样评价刘世平:“别人是不到黄河不死心,刘世平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刘世平自己说:“碰得头破血流还要继续碰的人才是有出息的人!”
(摘自《南风窗》2003年2月份下半月版)
责编:欧阳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