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5期
拷贝台的秘密
作者:周 枫
每一次重要的书画比赛前,我都把学生集中起来像运动员集训似的加以辅导。参赛的孩子大大小小,年级不同,能力差别也较大,有的画风严谨,有的大刀阔斧;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同,有的喜欢描摹自然,有的喜爱想像卡通。但不管有什么不同,都要经过拷贝台的“斧正”。我的拷贝台外观很普通,但里面的灯光很有穿透力。透过厚厚的玻璃窗口,可以完成中国画,也可以临摹儿童色彩画,甚至书法作品。当学生创作画有困难时,拷贝台就可以大显身手了,我可以把我认为符合命题、画面生动的资料放大,然后让学生把资料放在拷贝台上再亲手复制,因此也就省去了构图、造型等关键性的困难,由此几易其稿,最后作品总能顺利完成。因为我知道老师手放得太开,孩子的书画作品总难满足评委们挑剔的眼光,拷贝台不是秘密武器,也许它在学生绘画创作中的使用才是屡试不爽的秘密。
拷贝台也有派不上用场的时候。2001年“六一”节,市里准备搞一次大型的现场书画比赛来庆祝孩子们的节日。学校领导很重视这项活动,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在人选上我却有些难以取舍,有几个同学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常获奖,有个叫柳玮的同学还被授予过“小画家”的称号,是组委会指定的参赛人选。我却有些顾虑,但在参赛报名表上还是填了他们的名字。比赛是在少年宫的大厅里进行的。没有什么参考资料,没有家长、老师的陪伴,孩子们在完全自我的状态下进行着书画创作。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孩子们围在我身边等待评奖。有的兴高采烈,有的默不作声。柳玮闷闷不乐地说没画完,比赛结果柳玮等几个名气较大的孩子名落孙山了,而第一次参赛的一年级小朋友却获奖了。我没有感到太多的惊讶,我跟柳玮她们说,一年级小朋友敢想敢画,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没有拷贝台。看到几个孩子悄悄滑落的泪水,我内心感到深深的不安,也有自责。在以往寄送作品的比赛中,我包办代替得太多了,从构思、构图、定稿、上色我都一一过问,有的学生养成了依赖老师、依赖拷贝台的习惯。我其实是在拷贝台上假借孩子的稚嫩再现符合成人眼光的儿童画。
对于教师而言,孩子不是一块任意揉搓的泥团,不是雕塑成取悦成人欣赏习惯的作品。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学生参加书画活动获奖不是目的,点燃起孩子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创造中感受美的愉悦才是教育的目的。
(作者地址:安徽省蚌埠市第二实验小学邮编:233000)
责编:叶万军插图:董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