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8期

都市聊斋

作者:莫小米




  为着理想
  
  这是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的故事。
  故事开始的时候,母亲还是个女儿。一顶轿子把大小姐抬出了秀美的江南小镇,小镇上半条街的铺子都是大小姐家的。大小姐被送到城里的学堂读书,读着读着就剪短了头发,就上街举起了手臂,就走进一支队伍里去,就随着队伍开拔,北上,北上,西去,西去。为着理想她背叛了家庭,为着理想她选择了离家乡最远的地方——大西北,当时铁轨还远未伸展到那个地方,她在戈壁滩上足足颠簸了一个月而义无反顾,从此再没见过她的父母,再没回过家。
  然而大西北也并非她的家,为着理想她可以四海为家。只是她在大西北留下一个女儿,她把女儿留在了那个遥远的地方。
  本来女儿也是可以跟母亲走的,但她选择了留下。留下的原因是女儿也将要做母亲了。女儿出生在大西北酷烈的风沙中,却完全承袭了江南女子纤美的模样、易感的心性。她并不适合那片土地,但为了爱情为了家庭,女儿选择了留下。
  遗憾的是独自留下的女儿最终没能保住与她的西北汉子的爱情,他们的性格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幸好她的儿子非常善解人意,小小年纪懂得感情的接纳和给予,像她。
  忽然女儿产生了强烈的愿望——要回老家看一看。当年母亲走了一个月的路,她只用几小时就飞回来了。秀美的江南小镇被文物部门保护得完好如旧。她走在小街上,走进临街的老宅,有老人问她找谁,她报出外祖父的名字,人皆惊诧,走到街上指点,从十字路口到脚下,都是你外祖父的门面,一个小伙计挣到这么份家业,不容易呢。又遥指北面小山头,他在那儿。她爬上山去看他,他的坟冢前,青草掩着块无字碑。
  女儿想自己有朝一日要回来。然而怎么才能回来?她只能寄希望于上中学的儿子,日后考上一所江南的大学。要是考不上,她暂时还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总之不能像母亲那样把孩子独自留在很远的地方。
  女儿很佩服母亲,因为母亲的一生很辉煌。身为高官的母亲却始终不明白,自己的女儿为何活得如此地柔弱平庸,如此地缺少追求和理想,丝毫也不像娘。母亲始终不明白,自己为着理想所忽略所丢弃的一切,竟成了女儿一生的理想。
  
  鞋匠的婚事
  
  住宅小区的小鞋匠已经和居民们混得很熟。当年他被老鞋匠从乡下带出来时,才十六七岁,现在十多年过去,都到了要讨老婆的年龄了。
  小鞋匠人厚道,技术又好,不仅修鞋,还会做鞋。小区居民有特殊脚型的,都到他那儿定做鞋穿。别的鞋摊从城南摆到城北,哪儿有利可图就到哪儿,也免不了做些缺德生意。只有小鞋匠始终坐在铁栅栏后面的小花坛边,就像用一枚鞋钉在那儿似的。
  不过讨老婆仍然困难,毕竟只是个鞋匠。附近馄饨铺的打工妹最后也没有嫁给他。
  有一次我去修鞋,发现鞋摊上坐了一个文静的女子,以为她也是来修鞋的。
  后来经常见她坐着,还看见小鞋匠用自行车带着她来来去去,想大概是他的女朋友了。
  有个休息日北风刮得紧,我买菜回来路过,见铁栅栏上挂了一面淡蓝色的尼龙布,遮住了大半个鞋摊。心想这可会影响小鞋匠的生意啊,我绕进去,才发现淡蓝色的尼龙布后面坐着红衣服的女子。原来他是用来为她挡风的,原来她在如此刮风天还来陪他。看来这婚事是成了。
  其实那时候已经成了,我不知道而已。一个鞋匠的婚事,谁会来对我讲。到夏天我又惊讶地发现,鞋匠的老婆,是没有脚的。
  心里莫名地感伤。鞋匠的老婆可以缺这少那,怎么可以没有脚?本来么,他做得最好的那双鞋,应该是给他的爱人的;本来么,她跟了他,过不上多么舒服的日子,穿一双舒服的鞋是没有问题的,可是……
  可是鞋匠应该能给他老婆一双舒服的鞋子吧——都说婚姻也是鞋子。
  (荐自《美文》2003年第5期)
  责编:欧阳灼
  插图: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