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1期
孩子们的“小康憧憬”堪忧
作者:苏 婷
“下了班,我开着宝马车回到家。一按门铃,门就开了……”;“我雇了三个保镖、两个保姆,还有一个机器人……”;“我当了庄园主,我有很多外国仆人”;“我说10句话,就能挣一万多元”;“到那时我就什么都不用干了,不干活还能领工资,到处旅游”;“我成了大公司的老板,有很多很多钱。我家住在一幢9层的别墅里,顶层是人造海滨浴场,8层是室内恒温游泳池,7层是冲浪按摩浴室,6层是家庭酒吧,5层是会客室,4层是健身室,1、2、3层是我和家人的居室,仆人们都住在院子里……”
这些情景,是一部分城市少年对未来小康生活所做的想像和勾画。
今年上半年,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在开展“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主题教育的过程中,与《少先队小干部》杂志社共同组织少先队员进行了“童心向党”学习竞赛活动。活动要求每位队员以"2020年小康生活的我”为题,写一篇征文。这个话题调动和激发了各地少先队员的极大兴趣。到4月底,主办单位就收到了十万余封参赛稿件,全国参加活动的少先队员达到20万人。
在对参赛征文进行阅评时,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引起了评委们的深思:在当今孩子的脑海里,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创造小康生活?在实现宏伟蓝图的历史进程中,自己该做些什么?孩子们显得概念不清,认识不足,准备不够。这一问题非常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乃至社会各界给予关注。
用充满童真的眼光展望小康,孩子们在自己对未来理想生活的憧憬中,除了一些带有科学色彩的幻想外,想到的多是奢华享乐、不用勤奋学习和劳动的生活:“到2020年时,我们根本不用参加任何劳动,所有工作都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电钮就可以满足自己的全部愿望和要求,让一切都为自己服务……”“我吃的食物充满智慧:数学冰激凌、语文蛋糕、英语比萨,喝下的是音乐汽水,这样就学会了所有的功课,不再用上课学习,不再有各种考试,但也成绩优秀,那该多好!”“环境污染使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坏。不过到2020年宇航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到那时,我可以驾驶航天器逃离地球,到宇宙中的其他星球去自由自在地生活。”
在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期望中,很多孩子都选择富有、荣誉、权力,大人们惊喜于少年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为他们坦言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到欣慰——因为这比编出假话应付大人要好得多。但与此同时,大人们又为其中反映出的问题感到担忧:因为在所有的来稿中,如果把科幻类和表达志向的内容归为积极向上的类型,其比例仅约占15%,而表露不劳而获、人人为我、玩乐享受等期望的却是绝大多数!
分析个中原因,不用说,成人社会给了孩子不良的影响和引导:拜金主义、金钱万能,贪图安逸、奢华享乐,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等消极意识给孩子的影响和误导,造成一些少年价值取向的偏颇;大、中城市优裕的物质条件,使生活其中的孩子艰苦奋斗的精神严重匮乏。参加这次征文活动的少先队员,90%以上是大、中城市的孩子,他们中的很多人实际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在他们眼中,城市的繁荣景象司空见惯,加之独生子女身处的特殊家庭环境,“艰苦奋斗”对他们简直是个陌生的词汇!还有,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孤独感和对传统教育方式的逆反,让他们容易选择逃避现实而寄希望于虚幻。同时,大多数孩子认为小康社会就是物质极大丰富、生活完美无缺,人们只需无忧无虑地享受富足,而学习和劳动都已不再重要。这种认识源于他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也正是我们的教育还不到位的地方。
如何帮助孩子认识未来小康社会,引导他们懂得美好生活需要创造的道理?一些教育工作者指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的前提下,学校、少先队组织、老师以及所有的成年人都不应忽视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个优良传统是绝不能丢掉的。“成由节俭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在我国家喻户晓,一味贪图享乐只会让我们的下一代变得没有追求甚至颓废。当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将始终伴随着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教育者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在“全面”,重在“建设”,这个发展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单纯是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同时,“建设”是需要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共同不懈努力的。
专家们强调,近年来少先队组织开展的“手拉手”活动,已证明是对孩子们进行国情教育的有效方式。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城市的孩子与乡村、贫困地区的孩子沟通交流,是一条非常好的教育渠道。它可以使城乡少先队员通过“手拉手”,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认识国情,一起为实现宏伟蓝图作好全面准备。
(未知荐自2003年8月6日《中国妇女报》)
■责编:龚凉冰插图:陈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