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1期
研究生可能遭遇“集体贬值”
作者:兆 丰
在研究生不断扩招的同时,研究生的“含金量”便开始遭到各方质疑。“真论实际操作能力,如今的研究生还真很难说水平能高出多少。”北京一家IT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这样对笔者说。专家认为,“水硕士”、“水博士”泛滥,主要是现在教育中一些“怪状”所致。
怪现状之一:
就业第一,学术靠边
不少在学的研究生坦言,之所以考研究生主要是从就业的角度出发的,就业的压力使自己选择了考研。而基于此,报考工商管理、法律和计算机的考生数量庞大,而报考哲学、历史、宗教等专业的研究生相对较少。
由于不少研究生抱着单纯的就业目的参加考试,学术功底十分薄弱,有的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研究生中弥漫着浮躁、浅近、轻飘的学风;把研究生学历当做“敲门砖”,只求找一个好工作,精力没有放在学习和科研上。这是当前研究生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现象。
“现在的研究生包括理科的研究生普遍比较注重实际,多数是哪儿钱多去哪儿。这些年来为什么各学科难以出现出类拔萃的人才?缺乏志向和做学问的兴趣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哲学家任继愈先生不无担心地说。
怪现状之二:
30个学生,一个导师
“以前是一位导师指导两三名研究生,现在是一位导师指导二三十名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下滑趋势需要引起重视。”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历史学教授唐凌说。
李政道也曾说,研究生的培养,从根本上应采取“一对一”的模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认为,目前研究生很多几乎是处于“放羊”状态:“师生之间一两个星期见一面,而有的要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才能上一次课。有的导师忙于自己‘赚外快’和‘做学问’,无暇顾及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有的甚至导师学生‘老死不相往来’。”
“导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最后的论文答辩上,给你圈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确保你的论文顺利通过。”北京一高校学生直言。
怪现状之三:
学生出题,导师卡壳
“有水平的没时间,有时间的却没水平”。导师水平的参差也造成了研究生质量的摇摆。在导师的选拔上,往往是“内部消化”,有的教师缺乏带研究生的经验,有的甚至不具备带研究生的资格。
“矮子里拔将军,越拔越矮”。显然,研究生扩招带来的是导师数量的不足,而导师少的另一结果是“赶鸭子上架”,甚至还会出现学生出题,把导师难住的情形。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不完善,地方院校的一些教师缺乏国际交流的机会,很难接触到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
怪现状之四:
本硕连续,师徒一块
在很多专业和系科,“近亲繁殖”严重,从教授到副教授,从博导到助教,从学科带头人到普通教员,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本校毕业留下来的,不少是本硕连续。教授留自己的弟子在身边,等弟子做了教授、博导,又留自己的弟子在身边,全系教师大多皆可唤作“师兄弟”、“师徒”。
在这种温和而缺乏生气的局面中,在校学生无从接受其他门派学术观点的启发,所学者少,所见者寡,视野不开阔,思路打不开,陷入恶性循环。
怪现状之五:
抄袭不怪,网开一面
目前对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办法偏重量化,如一个文科博士生在读书期间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毕业论文要求在10万字左右。这些硬性的规定令学生无法潜下心来真正研究问题,甚至导致了论文抄袭,或者找“枪手”写作的现象。
有人这样告诉笔者,有的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会有编造数据、抄袭剽窃他人的成果等现象,导师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其提供方便。有些导师忙于行政或个人事务,对研究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或是碍于师生情面和熟人关系,或“菩萨心肠”,不忍心让自己的学生“受苦”,在论文答辩时只好为学生提供方便,一路开绿灯。
怪现状之六:
官商傍学,把经念歪
如今教育水平提高,硕士、博士越来越多,但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正牌的,有冒牌的;有高含金量的,也有滥竽充数的。毋庸置疑,如今少数从政或经商的在职研究生的“滥竽充数”,没有上几天课,却能够获得文凭,也使这一精英化教育面临挑战。“研究生班”的疏于管理甚至成了研究生的“害群之马”,有人甚至据此提出了“文凭泡沫”的说法。
怪现状之七:
廉价劳力,“老板”用滥
据了解,几乎所有研究生都要为导师干活,这在理工科专业犹甚。为了完成导师交代的项目,研究生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这成为研究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压力。
在研究生中,导师一般被称为“老板”。“研究生是廉价劳动力。”毕业于北京某理工院校的一位李姓研究生说。这位研究生就曾经花费半年的时间全权负责“老板”交代的一个项目,所得的报酬大约在300—1000元左右。他曾经连续在实验室熬过好几个通宵:“最痛苦的是我明明知道这东西与我的专业无关,可我还要早出晚归,那种心情很复杂。”而他这样的经历还在各个学校不断上演。
怪现状之八:
质量滑坡,该谁买单
连续几年超过30%比例的扩招确实带来不少问题。在研究生质量遭质疑的同时,人们把目光集中到扩招上,有人甚至认为研究生扩招是教育“大跃进”的恶果。
对此,北京有高等教育研究学者指出,如果仅从市场的反馈来说,如今研究生质量大幅度下滑,还并不准确,也缺乏直接的比较依据。尽管研究生培养上需要改进是现实,但把板子全打在扩招上显然也不合理。中科院院士王迅教授也认为,近年来研究生的质量确实有所下降(特别是博士生),但这在扩招以前就已经出现。
从表面上看,如师资、教学设施、科研设备等等还没有跟上招生规模,似乎是主要原因。实际上,导师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从根本上说,是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亟需大量研究生学位的现实。
此外,缺乏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教师创新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是重要原因。一些教师对待上课态度随意,教学内容陈旧,专业课的考虑和评分随意性也很大,缺乏规范。据了解,由于清华、北大研究生基数已经很大,为了保证质量,清华、北大今年研究生都不扩招。
怎样才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是我们在研究生扩招的同时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此,专家认为,关键在于从体制、机制和师资着手。
(摘自2003年7月17日《人民日报·华南新闻》)
■责编:子丑插图: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