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1期
荒唐可笑的科技预测
作者:徐新明
192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米里恩认为:“人类应用原子能的可能性并不存在。”但是自那之后,有关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不仅核发电站遍布世界各地,为工业生产和民用提供了强大而又清洁的能源,而且,一些国家之间的核军备竞赛使得全球的原子武器已经足以将地球毁灭几十次之多!
1939年,在纽约召开的世博会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以“未来模型”为主题参展,公开展示了巨无霸规模的未来城市模型。该模型预测60年代以后的世界城市,将被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所淹没,各城市之间都由时速160公里的高速公路所贯通,私人用的直升飞机已广泛普及。当60年代真正到来的时候,美国除了极少数几个大城市以外,其它绝大多数城市及西欧的所有城市,都是刚刚处于经济的起飞阶段,城市化建设也只是初具雏形。就是到了今天,真正达到通用公司所设想的“未来城市模型”标准的城市看来仍是没有几个。
1943年,当时的每一台电子计算机体积都有几层楼那么高,造价也十分昂贵,买得起和安置得下这种庞然大物的客户寥若晨星,IBM公司的董事长瓦特森因此断言,全球化的计算机市场规划在未来许多年里,充其量也不会超过每年5~6台。但后来的日子里,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计算机的外形越来越小巧、轻薄、精美,手提电脑甚至掌上电脑都已出现,而且价格也愈来愈低廉。它们已经成为写字楼里每张办公桌上的必备品,同时也与电冰箱、电视机等家庭电器用品一样,深入千家万户。如今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到底销售出多少台电脑,恐怕任何人都无法说清楚,但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
1964年,通用汽车公司展示了其推出的“未来海底世界模型”,并在说明书中预测,在1984年之前,将诞生一批海底城市,人们将可以像在陆地上一样在海底世界自由自在地生活。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也作出预言,到1984年,农民们将可以“开着海底拖拉机在海底耕作”。今天,不要说根本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海底建筑,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底居民,人们就是穿着潜水服潜到海底世界去作一次临时性的、短暂的拜访,也还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1964年,火箭专家布劳恩预言,到1984年,人类会大规模地移居到月球上去。然而,整个20世纪过去了,除了少数宇航员外,也就是美国的大亨蒂托和南非的富翁马克花了大把的美元做了一次超级游客,到太空进行了一回豪华的太空之旅,除此,再也没有一位太空移民成行。
1972年,有一位著名学者马克拉夫发表了以“增长的极限”为主题的报告。他在书中警告说:到21世纪末,“由于自然资源的枯竭和人口爆炸等的威胁,现有的文明将很快消失殆尽”。实际情况怎么样呢?21世纪已过去了3年,人类文明正日益走向繁荣兴旺,一点都没有衰败的迹象。不过,我们还是应该对马克拉夫的关于环境和人口问题的预言给予关注,将之当作警钟,时时敲响在我们的耳边。
2000年快到来的前几天,关于“千年虫”将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毁灭性危害的预测连篇累牍、甚嚣尘上,让计算机厂商和用户们惶惶不可终日,简直把千年虫当成了计算机的终结者。2000年也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末日。政府机构和各有关部门、企业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如何对千年虫进行防范的问题。当2000年真正到来时,全世界的计算机用户们,就好像皱着眉头、捂着耳朵、胆战心惊地等着鞭炮炸响的孩子一样,惊恐不安地等待千年虫的大发作。当2000年的钟声敲响,余音渐渐消逝在深邃的太空,互联网上却是一切如常,谁也没见到那只可怕的“虫子”从计算机屏幕里“钻”出来过。
(魏玲华荐自《同学月刊》2003年7、8月合刊)
■责编:尤文插图: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