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2期

天雨流芳

作者:董 岩




  刚从云南回来,学会一句非常好听的纳西话——“天雨流芳”,翻译过来就是“去读书吧”。在他们看来,一本好书就如同天降甘霖,点点滴滴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在《梁衡文集》里,你会如愿采撷到天雨流芳般的真美与哲理。
  梁衡是因他的许多名篇,如《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入选中学课本而为广大师生和社会读者所熟知的。这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集共九卷,三卷文学,三卷新闻,一卷政治,两卷科普,真实地记录了身为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的梁衡多年来在新闻、文学、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孜孜探求与苦苦思索。其中文学类包括散文集两卷,写作理论和方法一卷,即:卷一《名山大川》、卷二《人杰鬼雄》及卷三《为文之道》。这三卷中既收有他入选中小学和师范院校语文教材的多篇作品,也有创作后的反思与析理,包括独树一帜、有章可循的写作宝典:《文章五诀》。因此,不论对于刚刚起步、求胜心切的中学生,还是对于勤勤恳恳、盼铁成钢的老师,这套文集都是及时雨、雪中炭,对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大有裨益。两卷《数理化通俗演义》是以小说的形式写数理化知识,一卷《继承与超越》则是用通俗的语言来讲政治、谈思想。
  梁衡的《名山大川》可以说是写景状物的范本与标尺。他或用精雕细琢层层递进的工笔,或用大气磅礴的大写意,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自然之美。在《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中,他这样说:“你看,石临水巧妆,极尽其态,因水而灵;水绕石弄影,曲尽其媚,因石而秀;而这树呢,抱坚石而濯清流,展青枝而吐绿云,幻化出一团浓烈的生命。这种生命的力量和美感充盈在这条不大的山谷之中,令你流连忘返,荡气回肠。”雅洁凝练的语言,极具节奏与韵味,散发着迷人的意境,秉承着中国散文的传统。这样优美的语句,在梁衡的散文中俯拾皆是,每每读之,总不由得让人想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梁衡说,这得益于他从小打下的古文功底,“中学时背过一些《史记》列传、唐宋文章,在以后的写作中,时时觉得如气相接,如影随形”。因此,他不止一次地重申,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文章相因,只有善于向前人借词、借句、借气、借势,才能翻出新意。
  《人杰鬼雄》则开辟了刻画人物、触摸人生的新境地。梁衡以智性的笔触、独到的情理结构,不拘一格,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伟大与平凡的人格魅力。在反响强烈的党史人物的散文中,如《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巧设意象,用觅渡河引申出瞿秋白人生道路的选择及人生价值的权衡;用红毛线蓝毛线展现国共的大决战、人心的向背及五大领袖在西柏坡的艰苦生活与品德风范。由意象而慢慢展开对人物的命运、人格的思考,这是粱衡摆脱成规、不落窠臼的一条新径,也是他的一大创新。他在实践自己《文章五诀》中“形”字诀的理论。这些生动的意象不仅仅是开启灵感之门的契机,而且它们已成了涵义深永、耐人寻味的象征,是提领全篇的锁钥。例如《这思考的窑洞》是这样开始的:“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我对窑洞的熟悉,就像对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当三年前,我初访延安时,这熟悉的土窑洞却让我的心猛然一颤,以至于三年来如魔在身,萦绕不绝。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散文不是论文写作,不能靠概念与范畴去阐述,有了具体的意象,作者的感悟与认知才能有所凭附,有所依托。而在写人物时,梁衡又不囿于当时当地,而是往往从历史、政治的高度,去体察人物的命运,既反观历史,又诠释当代,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启发。
  梁衡的散文求真、求美、求理、求新。《为文之道》是他散文创作的理论升华。在《散文美的三个层次》中,梁衡独创性地将散文美分为描写的美、意境的美与哲理的美三个层次,并且揭示了散文的特征。他说,散文作为艺术,“形式美”是关键,描写、意境与哲理,最后都要落脚到“形式”上。而“形式”最主要的是语言和结构,散文如果没有语言与结构,其他的三个层次的美也不可能实现。这一理论,既是散文创作的基础与核心,也为散文的阅读与欣赏规定了标准、提供了方便。那么写文章到底有没有诀窍?梁衡在《文章五诀》中简单地概括为五个字:形、事、情、理、典。万变不离其宗,文章的基本构成离不开这五个方面,从这五个角度不停地变幻组合便是文章。描写而不单调,说明而不平板,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好了。梁衡在文中,以大量例证,拆装组合,慢慢分析,道出了写作的诀窍。
  “学别人的样,走自己的路。”这是梁衡一篇散文创作的独白,既是对他自己的鞭策,也是对我们广大读者的殷殷告诫。梁衡在赏不尽看不够说不完的大自然中,在层层叠叠的人物群山中,升华出悠远的意境与深邃的哲理,表达出自然之美、历史之美与人格之美。徜徉在他的自然山水、历史人物与为文之道的浩瀚海洋中,心灵的感悟与收获不言而喻。
  ■责编:尤文插图:董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