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9期

教育,需要从容

作者:凌龙华




   何谓教育?教育究竟为了什么?诸如此类的发问,也许会让“身在此山中”的教育工作者感觉莫名。
  教育是事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是产业……回答可以很明确,很堂皇,很经典,很前卫,但现实的教育又如何,教育的愿望与教育的推进又是怎样的“恨不相逢”?
  当我们的校长和教师长久地被某种量化的标准牵引着、考核着,我们的“教育”只能说是在作着“无奈的磨砺”和“崇高的挣扎”。高考倒计时和层出不穷的竞赛、考级,一次又一次把教学生活中仅有的那点诗意和愉悦冲刷成苍白的证书。“功利”两字已成了教育的重拳和“学会生存”的变脸。
  求显性,求即时,求总分,求名次……基础教育的一切,仿佛仅仅是为了对付一场明明白白轰轰烈烈的“高考战”。狭隘的竞争,盲目的扩张,一味的产业化与商业化,使学校这个本身就是“学习型”的组织变得“非学习化”“欠人本化”——越来越远离“纯学习”“真学习”,越来越缺少人文气息和理想光辉。
  对于学生,在层层关注下,如坐春风,已成远梦。
  对于教师,在频频考核下,挥洒自如,几为彩虹。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返家园,在疏影横斜的怡然背景中,体验并彰显教育的博大襟怀。让精神之吻、文化之露,唤醒并滋润每一个学习者的心灵,从而使“走得太急走得太远”的学校教育回归自然、和谐、宽容的“大教育”,使课堂教学静悄悄升化为一种诗意的、智慧的、充满青春朝气和生命活力的“高尚生活”。
  对于办教育者而言,教育需要策划,需要竞争;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教育需要奋发,需要拼搏。但不管怎么作为,教育的根本还在于“人”,在于人的“发展”。星空灿烂是因为造物主让每个星星都独特而愉快地闪烁;教育的魅力也应体现在给每一位学生有一方“拥有梦想、实现梦想”的自由空间——让多元智能凸现,让多彩个性张扬。只有遵循规律,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呵护成长,教育才能春风化雨,风景独好。
  教育即生活。它既是“生活的过程”(杜威),也是“生活的预备”(夸美纽斯)。因而,教育不能“虚化”,它需要“有为”;教育也不能“僵化”,它需要“无为”。只有张驰有度,进退有方,教育才能踏着现实的土壤,向着理想的预设自如迈进,才能不为“量化”与“物化”的侵扰而丧失其固有的诗意、理性和气度。
  从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策略。只有“从容”了,教育才能抗拒浮躁和诱惑,才能不单纯地兑现为“职业”,不矫情地尊奉为“事业”,更不盲目地泛化为“产业”。
  不妨无为些,不妨从容些。对于步履匆匆的现代教育,特别是肩负着“两为”使命(“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从容”或许是“一路走好”的本真方略。
  (作者地址:江苏吴江市高级中学 邮编: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