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9期

国外中小学生道德教育面面观

作者:胡光耀等




   随着中国社会物质财富大幅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精神充实对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至关重要。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就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到这个话题,人们总是不免联想到枯燥乏味的说教,以至产生一种反感情绪。但是新华社三位驻外记者在异国采访中发现,思想道德教育完全可以避免变成空洞的说教。相反,经过精心设计,精心组织,通过多种生动活泼、充满趣味的活动形式,能够有效帮助青少年丰富内心世界,学会替人着想,助人为乐,同时又自重自爱。
  加拿大——
  
   家长支持热心公益 学校重视爱国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加拿大这一点很明显。在新华社渥太华分社居住的这条街上,有多户人家,未成年人不少。但几年来,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孩子打架,也没有见过家长训斥孩子的现象。
  近日,记者与邻居基诺先生聊起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说,加拿大的家庭对孩子的品行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对孩子的品德培养是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父母平时的行为举止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诺先生说,他自己总是鼓励和支持孩子多去帮助别人,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他家的三个孩子,轮换去帮助社区内一位残疾人遛狗。冬天里,有时让孩子去为没有劳动力的人家铲雪。再如,鼓励他们参加学校或慈善机构组织的活动,如为救济贫困孩子捐款等。基诺说,通过这些话动,可以培养孩子同情弱者、帮助别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意识和美德。他说,这样的教育比嘴上对孩子的说教管用得多。
  加拿大学校在对儿童进行德育时,老师都把他们看成是和成年人一样的独立人。一位老师说,只有把他或她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你才会尊重他们、爱护他们,然后才可以教育他们。
  加拿大中小学校对学生有非常宽松的方面,也有对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很严的地方。如学生打架,动手打的一方要面临被勒令停学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惩罚。再如,女学生穿着太露也是不允许的。这样的事,一般校长都要亲自过问。
  加拿大学校没有专门的德育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省教育部门推荐的一些书目中去挑选参考书,这些书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崇尚正义、勇敢和独立精神的内容为主。
  加拿大的学校也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比如,学校门前都悬挂国旗,学生每天早上都要集体唱国歌,学校举行重大活动也要唱国歌。学校常常请名人或老兵来给学生介绍他们的经历,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历史遗迹等。每年去参观白求恩故居的人当中,由学校组织的学生占了不小的比例。
  加拿大学校的墙报上经常张贴有关非洲孩子喝不上水上不了学的宣传画。学校也常组织学生开展为非洲国家孩子的饮水、上学等项目捐款等活动。一位加拿大老师说,这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对人类的博爱精神。
  澳大利亚——
  
   道德课纳入必修课 学生参加社区服务
  
  在有着75年办学历史的澳大利亚私立堪培拉语法学校,道德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八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二)学生杰克·奥康纳和戴维·基恩斯对记者说,如果不能在道德课考试中得高分,就将难以在升级后被分到优等班。
  堪培拉语法学校的总体教育水平在当地名列前茅。校长西蒙·默里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必须在道德品行方面为人师表。道德课纳入必修课,由专职教师授课。学校和家庭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密切沟通也是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方面。每学期末,各科任课老师和校长还要分别在学生的品德报告上写评语。默里说,这些层次都是相互关联和依存的,无论哪方面欠缺都不能保证道德教育的完整。
  据负责教授道德课的主任杰夫·诺尔斯向记者介绍,学校在学前班阶段就教授相关内容,高一年级每周都有道德课,并有书面考试。
  该校授课方式灵活开放。按照诺尔斯的观点,十几岁的青少年正是拒绝说教的年龄,因此他在上课时从不直接向学生灌输道理,也不事先强加给他们什么观点,而是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中,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对某事物的看法。允许怀疑的、片面的,甚至是反面的观点出现。但学生们通过倾听不同意见以及反复的思考、讨论和评价,就会逐渐产生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看法。为此,诺尔斯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走出教室,深入社会”是培养学生们的社区意识和助人意识的重要一环。学生们参加社区服务,要求自己负责联系。学生们在服务结束时要在一本“社区服务手册”中填写参加劳动的时间和服务内容,还需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参加社区服务前你期待收获什么?在参加社区服务后你学到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碰到的人对你有什么影响?
  英国——
  
   鼓励孩子养小动物 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
  
  英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做“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这种教育的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这个“感染”,跟“感染感冒”,是同一个动词(CATCH)的同一个用法。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
  怎样让孩子们理解?一位名叫卡罗尔的英国中学教育管理人员说,英国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卡罗尔说,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在卡罗尔看来,诚实不是孤立的品德,而是与自重和尊重别人,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英国的学校是如何防范学生作弊的呢?答案很简单:老师有责任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这样一个信念:如果你靠欺骗方式获胜,那么你其实已经输了。但老师并不是教学生去学老庄的超脱,淡泊输赢;相反,英国学校里,“输赢”二字总被挂在嘴上,因为各种比赛名目繁多,充满学生的学校生活。正因为比赛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领略到老师所要传达的信息:你会赢,但不会每次都是你赢!每个人有赢的时候,也有输的时候,要紧的是享受参与的过程,要紧的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少旅英中国人感触最深的是,英国人对人生的选择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功名利禄都想要,但最要紧的是自己心之所趋,性之所喜。
  英国的社会道德教育,有一点令记者印象至深,那就是从小教育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同时不要妨碍他人。这其实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分野,也有人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英国小学很重视孩子的独立能力培养,个人清洁卫生、学习用具收拾整齐等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围之内。
  (摘自2004年5月28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