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期

自从有了你

作者:黄行福




  自从电脑进了家门,教学生活激情滿怀;自从电脑连上了电话线,生命里奇迹迭生。
  长期生活、工作在大山里,信息闭塞,学校又缺乏图书资料,仅靠自己掏钱订的几本杂志,能够获取的新信息也非常有限。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我的教学却显得很无奈,始终难有长进。我常常想,要是有机会去外面的世界见识一番,吸收吸收新鲜空气,那该多好啊!但在那时,我的这一愿望却始终难以变成现实。因为学校经费紧张,根本就不可能让我们出去。自己呢,由于长期不能按时拿到工资,生活都很艰难,就更不用说外出学习了。在我们乡下,大部分老师工作一辈子,都没有到外面听过一节课。
  自从有了你,生活变得好美丽。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城里的朋友家,看见他正在上网。在朋友手把手的耐心讲解和示范后,总算领略了一回现代媒体的先进性,开了一次洋荤。看着网上那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我眼花缭乱。
  几个月后,一台电脑搬进了我的家门。电话线一接,上网了。记得我第一次上的教育网是“中国基础教育网”。一打开网页,简直就像进了信息的汪洋大海,更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睛看都看不过来,鼠标不知该点哪里好。当然,我肯定是不会离开我的老本行———语文。在“语文”专题网页,我一点开,那么多的栏目,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今日推荐”、“教学研究”“课件制作”等十来个。在“教学研究”栏目中,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组关于“语感”研究的论文,有十多篇。当时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对于“语感”的研究,我早就关注了,只是苦于没有相应的资料,才对它了解得不多。于是,我就在电脑前呆了近两个小时,把那些相关文章一口气全读了一篇。不仅如此,为了方便以后随时阅读,我还把那些文章全部下载,保存在硬盘里,一有时间,就打开来看一看,读一读。
  诗歌的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很多老师都把它视为畏途。因此,一些老师,一上诗歌就觉得头痛。在我们这里,一些老师就基本上是领着学生读几遍,然后把诗用现代汉语翻译一遍,再给学生讲讲写作特点、中心思想之类的东西,就算大功告成。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只有一个:背。当时,很多老师都觉得,这决不是诗歌教学,尤其是古诗歌教学应有的状态。但诗歌到底该怎么教呢?这时,还是网络帮了大忙。在“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教育在线”等网站上,我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把各个网站有关诗歌教学的文章全部搜索出来,我自己先把它们阅读一遍,然后,又从中挑选出比较有价值的,具有理论意义或操作价值的文章拷在软盘上,在学校的打印机上一打印,每个语文老师发一份。这样,就不仅是我一个人,就连全校的语文老师都从网络上受益。网络带来的先进教学理论,优秀教学方法,使我和我的同事们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有了网络,经常上网,便觉得生活更有意义。于是乎,网络便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上网,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我常常觉得,网络对于我,不仅仅具有教学的意义,更有着生活的意义。一天不上网,就总是觉得生活少了些什么。因此工作再忙,再累,我也要抽出时间上上网。一打开网页,我就有一种与老朋友会面的感觉,那种感觉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我的眼里只有你。
  在我的眼里,只有教育类的网站,其他的网站,我很少光顾。在教育网站,举凡教育新闻、教学课件、教育教学论文、备课资料等等,我全都浏览。因为觉得,作为一位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用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才能保持一颗永远年轻的教育之心。也正是在这些新知识、新理念的引领下,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才有了新的更大的起色。我还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一句:“我是我校第一个看到新课程标准的人”。同样,也是第一个向全校教师进行新教育教学理念辅导讲座的人。而这些,都离不开网络。
  自从有了你,生命里都是奇迹。
  有人说:“人是奇迹的创造者。”但我要说,在当今时代,现代化的网络,是催生生命奇迹的重要媒介。我虽只是一个农村普通教师,但我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就下定决心:要做,就要做最好的。我想:我虽然不能在茫茫人海中掀起风云,但我完全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于是,业余时间,我开始了另一个领域的艰难跋———教育教学研究。
  然而,在农村学校搞教研,在当时,“难于上青天”。资料的缺乏只是其中困难之一,其他像教研风气、缺乏指导等等,都是一条条横在眼前的沟沟坎坎。怎么办?是等,还是上?那时,我只记得当年的“农业学大寨”时有一句话,叫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学校缺乏资料,自己省吃俭用,从微薄的工资中省下钱来邮购书籍,订阅报刊,共花费两万余元。没人指导,我就自己搜索。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路,是靠人走出来的。这20年来,我时时刻刻都在探索这条路。在我还没有结识电脑,没有与网络世界连接以前,尽管通过个人努力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弯路也走了不少,苦头也吃了不少。
  就拿写文章来说吧。以前,用手写,费时、费力不说,单说那爬格子的艰难就够我受的。写了,还要修改;改了,还要端端正正地抄写;抄了,还得一趟一趟地去邮寄。有时,因为文章长一些,几千上万字,就得花几块钱去挂号邮寄。运气好时,一投便中,花了几块钱也不冤。运气不好时,稿件便像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于是,便又只好再花几块钱重新邮寄。
  还有,为了一篇稿件,又是买信封,又是买邮票;寄稿时,既要写信封,又要封口,还得贴邮票,还得去一趟邮政所,多麻烦。在我们山村,有时邮政所不是缺邮票就是没信封,如果寄的是快件,为了不耽误,不使自己的心血白费,还得请假,专程去一趟城里寄信。
  现在,键盘轻轻一敲,思想变成文字,写作轻松多了;修改也不必密密麻麻,涂涂改改,大箭号加小箭号,更不必原稿不够加白纸。增、删、调、补都极为便利。更方便的还在于打印,只要稿件补保存,想要多少份就打印多少份,没有抄写的艰苦,没有手指的麻木。写作真正成了一种享受。
  更不用说投稿了。只要有了对方的电子信箱,地址一写,文章一贴,鼠标一点,几秒钟时间,就发送成功。既方便,又快捷。
  正是电脑与网络的方便与快捷,成就了我的生命价值,提升了我的生命意义。不用说投稿的方便,使我仅在过去的一年,就有了30篇教研文章发表在国家与省市级教育教学刊物上;更不用说,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国基础教育网”“教育在线”“大洋网”等著名的网站上有我的个人专集。单就网友与我的网上交往就值得一提。
  2003年9月的一天,我打开电脑,拔了号,上了网,打开信箱后,看到一个陌生的名字,给了我一封信。信的标题是:“请教”。我很纳闷。我点开信件,一看,吓我一跳。原来是一位浙江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向我“请教”。说是在导师的推荐下,看了我在“中国教育先锋网”个人专集的有关教育与游戏的几篇理论文章后,很有想法,向我请教几个问题,因为他正在做这方面的硕士论文。
  去年12月,“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教育教学论坛”的斑竹,有感于我“对教育的热爱与勤奋的写作精神”,还特地把我从6月份开始发表在该论坛中的60篇文章,做了个链接,并取了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做“行福之家”,使网友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我的那些文章。
  总之,“自从有了你,生命里都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