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5期
煤油灯的故事
作者:刘海岩
老教师也是为评职称来的。他穿一身略显肥大的灰色西服,皱皱巴巴地套在瘦瘦的身上,脚穿一双黑色布鞋,活脱脱一农民打扮。我硬拉他坐下,他推脱半天,才拘谨不安地落了座。
几杯酒下肚,他脸红脖子粗,满脸的皱纹好像舒展了许多。他不停的咕哝:“俺来这吃碗面条就行了,看你这破费。不行,不行,真的不能喝了,我不会喝酒。”面对我同事阻止的眼神,我只好不劝酒了。
“行啊,老师,可以不喝,但你要给我讲个故事。”对于沉默寡言的老师,我想办法不冷场。
“咱乡下老师,会讲什么故事,可别笑话俺了。”
“老师,你就讲讲你的学生的事。”同事在解围。
“好,好,这个我会讲。”老师打量了我一下,说:“你是80年代初上的大学吧?”我点头称是。
“那给你讲个煤油灯的故事吧。”老师说:
乡下孩子学习很拼命啊,为什么啊,要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啊。城市的生活对他们太有诱惑力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们能给他们的太少了。他们向往山那边的世界。这个可以理解啊,谁不向往悠闲富裕的生活?谁愿意当农民?那时改变现状只有一条道——考大学!
当时大学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三。《中国青年报》有篇文章《羊肠小道上的竞争》,说得太好了。能考上的凤毛麟角啊,不像现在。当时学生也特别多,是三年自然灾害后出生的那一批。有的幸运地通过了小道,绝大多数被挤下去了。
我当时是毕业班的班主任,亲眼目睹了这场竞争的残酷。举个例子吧,有的学生会解一道难题,为了保证自己将来的胜利,硬是违心地说自己不会,残酷的现实已让他们的心灵在扭曲。
我的学生早上5点起床,半小时早操,一小时早自习,7点早饭,又是早自习,然后上午4节课,下午4节课,再是晚自习,9点半熄灯。每天都是老一套,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伙食就是饼子和5分钱的大菜,有点油腥罢了。
这样紧张的学习生活,伙食又这样差(好的也吃不起),不保证睡眠是绝对不可以的,可熄灯了还偷着学习的大有人在。
我们每晚值夜班就是查这样的学生,强制他们停止学习,尽快入睡。可我们走了以后,就又有人不安分了。反反复复地折腾好几次,没收了好多手电。白天学生来央求我还他们手电时,我的心在流泪,可还要铁着脸:“不给!”
有一天晚上,家里来了亲戚,我来查夜晚了些,远远看到宿舍有昏暗的灯光。进屋一看,每人的床前亮着一盏煤油灯!那是冬天,在没有炉子的情况下,他们蜷缩在被窝里,聚精会神地看书。
原来,他们没有钱买手电,把家里多年不用的煤油灯拿来了。
望着被灯火映红的学生的不安的脸,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但我还是狠心地把这些灯全部收走,整整一篓子!
耳旁现在还响着学生的央求:“别,别,老师,求你了,就看一会……”
老师不说话了,把脸扭向一旁。我们一时无语。不经意发现,上菜的小姑娘眼泪汪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