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7期

穿越困惑,“刷新”自己

作者:王晓平




  没料到教师生涯中那一次困窘,竟给了我受用终身的财富!我由此而寻到一条从“山穷水尽”的“教而困”到“柳暗花明”的“教而乐”的通道。这通道可概括为“教而困,困而学,学而思,思而教”12个字。前后的两个“教”字,形同义异:第一个“教”,指“教学”;第二个“教”,指经过学习和思考“豁然开朗”之后的“再教”。这时的“教”,知识内容已焕然一新;这时的教师,是知识更新了的值得刮目相看的“新我”了。
  那是1983年的事。当时教高三兼班主任。三月份全市模拟考试后,吴存把他和李亮的卷子摊在我办公桌上,满脸忿忿不平:“李亮作文得31,我怎么才27!我写得比他长,例子比他多,也用了引文。是不是大扫除我跑了,你就……”
  “你能直爽地说出来,还不错。这是作文分,不是操行分。你把论说文写成了‘例说文’,一例接一例,例子完了文章也完了,举例时,又写得像记叙文;你的引文,没和文章相融,像衣服上的补丁。”
  “你说要举例,又说我的是例说文;你说用引文好,又说我的引文是补丁!”
  “你的写法不对呀!”
  “天晓得怎么写才合要求!”他摔下这硬邦邦的一句,抓起卷子揉成一团,气冲冲地走了。年级组的老师们可能是想帮我摆脱尴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昨天讲评了化学,他硬说自己的答案有道理,该给分。现在又来争语文分了!”“神经可能有毛病,总问些怪怪的钻牛角尖的问题。”物理老师补充道。“留了一级,还不开窍。别人都懂了的,他还不知道。”黄老师附和着。
  我想,尽管他留了级,学习不用功,提问欠礼貌,但教师是应该为每位学生“解惑”的。我带着他提出的“举例子、用引文不知道怎样写才合要求”的问题,开始了“困而学”。到图书馆借来了5本谈论说文写作的书。一读,真有些汗颜了。这些书大同小异,都谈了论说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也都谈到了事实论证、引用论证,却都是只举了论文中的实例,未作具体剖析。学生如何学习这些实例自己来组织语言,如何避免在举例时把论说文写成记叙文,事实论证、引用论证该如何展开思路,把说理的语言组织得有条不紊,翻完了5本书,竟没找到答案。这能说吴存的提问是钻牛角尖吗?是别人都懂了,只有他不开窍吗?看来,他倒是提出了一个高中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却又没有解决的问题呢!
  我就抓住这个问题“学而思”,边看书,边探讨。决定采用归纳法,从实例出发,摘抄卡片。先把语文课本中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的精彩语段一一摘抄下来,分别摘了二十多张卡片。然后“打扑克”,一一分析思考卡片,把相关的分类、归类。我先把“例证法”的二十多张卡片,按照原文的句号,把所有句子①②③④⑤⑥地标出,先按举了一例、两例、多例的分开,探索他们的句群组织形式;再把只用了一例的卡片,逐句加以分析,概括成观点句、阐述句、举例句、归结句四种句类,进而归纳出整个语段的说理思路和句群组织的几种结构。对使用了“引证法”的二十多张卡片,也用同样的方法“打扑克”,归纳出了引用论证的说理思路和句群结构。
  半个月后再上作文讲评课。我把吴存和李亮的两文印发给同学,让大家思考吴存提出的“举例子、用引文怎样写才符合要求”的问题。然后专就“例证法”“引证法”对两文作具体评析,最后对论说文中如何运用例证法、引证法来展开思路、组织句群,亮出自己归纳的几种结构。半个多月来挑灯夜读、朝思暮想摸索出来的东西,用两节课教下来,效果出奇的好。下课了,同学们纷纷围过来,说这样的讲评具体实在,听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说这样讲不仅对写论说文有帮助,对分析论说文也很有帮助。吴存更是一脸灿烂:“我知道毛病在哪里了,我随便说说的,你却这么认真!”我尝到了“教而乐”的甜丝丝的滋味。
  后来,我把探索出来的结论,写成了《例证法的说理思路和句群组织》、《政论语体中引用论证的语言结构》两文在刊物上发表出来,第二篇还选入了《修辞学研究》论文集。此后,我选择了论说文的阅读和写作这个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开始了主动出击,逐一探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分析论证、三段论推理的说理思路和句群组织,探讨了论说文的拟题、论说文的话题句、论说文中的叙述等等。随着反复地穿越这12字“通道”,我发表了不少文章,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有位同事看到我的文章分别发表在全国各地的刊物,半开玩笑地说:“你的路子怎么这么多呀!”我真诚地告诉她,这些文章都源自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有的是被学生问住了答不出的,有的是学生总出错的,有的是遭到学生质疑的。这些“困惑”,我把他们看作无价之宝,它能激起你探索的欲望。既为人师,岂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你不得不带着这些困惑去找书、咀嚼,忍受那“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寂寞;它逼得你把星期天、节假日、寒暑假都搭进去,陷入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迷,迫使你要不断超越自己。但是当你终于走出困惑,找到了“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再到课堂去讲,学生表情的“豁然开朗”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这样总结出的文章,不是空洞的说教,命中率自然较高。她深以为然。
  教师一般每天两节课,和上百名学生有近一小时的接触,“困惑”的宝藏,时时就在身边!善于抓住困惑,穿越“通道”,“困惑”就转化成了终身受用的财富,你也就刷新了自己,“学者型教师”的美梦就渐渐地成真了!
  
  (作者地址:江西省南昌市290911211邮政信报箱邮编:330029)
  责编:叶万军 插图: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