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7期
至少我们还有梦
作者:高万祥
置于开卷的是《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在作者的教育理想系列中,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这五个学科视野,有“理想的学校”这一综合叙述,有对于教师、校长、学生、父母这组生命体的美好憧憬。理想和现实,古代和现代,中国和外国,教育和社会,热情与诗意激荡其中,理智与智慧洋溢其里。几年来,无论是拜读他的理想美文,还是聆听他的教育讲演,“朱永新”和“教育理想”这两个名词,都对人们产生了一种少有的强烈冲击。对于基础教育领域和所有关心教育关心社会的人而言,与其说这是一种来自学术来自民间的巨大冲击,不如说这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给大家带来的精神洗礼和人格崇拜。“文集”第二卷以下的内容依次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教育问题分析,中外教育评论,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教育心理学论稿,教育随笔,教育问答录。所收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基础教育领域的。读永新先生文集,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强烈震撼。身处应试教育前沿,身受应试教育之害,我一直有一种深深的忧虑,难道教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学校难道就应该是这种局面的吗?在精神十分压抑,心里十分失望的时候,读《朱永新教育文集》,我往往有一种喜悦,一种得到阳光照耀般的喜悦;也往往有一种欣慰,因为,至少我们还有梦。
今日中国的基础教育,“沉闷的空气窒塞住每一个人”,至少是“窒塞”着每一个有着人文情怀和教育理想的人。朱永新也许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他是学者,他相信科学和理论,也热爱自己的心理学和教育哲学,但他却勇敢地跳出了正统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圈子。他选定书香校园(即重视阅读)、聆听窗外声音(即邀请名人报告)、师生同写随笔日记、演讲口才训练等似乎是平平常常的教育小事,致力于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那些人人熟悉而且为一般的学术教授所不屑的教育琐事,从中揭示出一番教育的真谛和教育的智慧,让举世之人耳目一新。他的新教育之梦,既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反叛,又是对未来的勾画和呼唤,他让许许多多有良知的教育界内外的人有了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至少还可以做一两个甜蜜的、舒适的梦!”
读《朱永新文集》我觉得特别亲切温馨。因为文集里的许多篇章,我原本较为熟悉。有些单行本因他曾送我而捧读珍藏,如《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等。特别是后两本,为他赢得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声誉。打动了全国许许多多中小学教师的“我心中的理想教育”这句话的提出及发表这一系列演说,第一次是2000年7月中旬在苏州太湖“创新教育笔会”上,第二次应该就是在我们学校,时间是2000年7月28日。因为适逢张家港高级中学新建落成,他应邀来校为全体教师作了题为《我心中的理想学校》的激情演说。“第一,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特色的学校……第二,应该是一个有品位的学校……第三,应该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第四,应该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张家港高级中学从全国招聘教师,那么,在5年、10年以后,我们的张家港高级中学应该有老师出现在全国十杰之列,出现在名教师之列。名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关键是他们从点滴做起,从每一天做起。成功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一个人没有冲动没有激情就永远不会有成功。成功来自激情!来自不懈追求卓越的努力。”永新先生如此热情的鼓励,是对新生的张家港高级中学最好的支持啊!
永新教授向来给我鼓励支持。因为有梦,我们往往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做着一些带着理想色彩的事情。比如,世纪之交,我领衔的张家港市“语文沙龙”搞出了一些影响,永新先生赞美有加:“最近,苏州语文教学界出现了一些让我非常感动的事。一是在张家港,成立了以特级教师高万祥为首、以一群年轻的语文教师为主体的‘语文沙龙’,并出版了品位很高的同名刊物……”“在教学科研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上,我很欣赏张家港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做法,他们组织了一个语文沙龙,不仅吸收张家港的老师参加,而且吸引了一部分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搞得十分活跃。他们还创办了一个刊物,刊发沙龙成员的文章,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实这是行动研究法的一种形式。”
我出的第一本书也是朱永新教授催生的。是时,他主编《学习指导》丛书,分小学、初中、高中,嘱我负责高中的那一本。带着受宠若惊的欣喜,我和何鸿文先生组织梁丰中学和丹阳中学两所省内名校的名师们积极撰稿。第一编“陪伴你成功地走过三年”,是分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指导;第二编“帮助你实现门门皆优”,是分学科的学习方法指导;第三编“祝愿你拥有健康的身心”,分四章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客观地说,这本书尽管内容浅薄,包装也不精美,但对于高中生,特别是对刚进高中的新生来说,仍不失为一本不可多得的启蒙好书,因为它能取到“导游图”和讲解员一般的作用。当然,对我本人来说,因为这本书,永新先生给了我写作乃至出书的勇气和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年龄比我小些,永新却是我的老师。
我确实也一直在心里把他作为老师,而不是把他作为官员和他交往的。承蒙老师和师母真诚邀请,2005年元旦,我有幸参加了“朱门弟子大聚会”。这是一年一度的朱永新教授及他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年度联欢座谈活动,参加者除他的入门弟子,还有卢志文、袁卫星、储吕楼、卜延中、焦晓骏、孟丽华、苏静等“新教育实验”的铁杆同道。地点在姑苏胥门城墙下的一家叫“汇思人力资源公司”的单位里。主持会议的是永新教授的第一个博士、如今已是苏州大学教授、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主任的陶新华先生。鼠标在新华手下移动,和画面一起跳出的是如下一些旁白式的文字:“见证年度苏州”,“语言因思想而感人”,“为新教育梦想奔忙”,“挥下的是墨汁,留下的是期待”,“朱门弟子大团圆”……我发言时,以这样一副对联结尾:“五千年文化之地,添一个教育朱门。”横批是“朱老师最美”。众人大笑。
我羡慕永新和他的弟子们,我钦佩他的学术影响和人格魅力。既有嫡传弟子,又用文字和声音产生了如此巨大影响力的学者,不要说在当代,再往上推百至数百年,恐怕也很难有人可以相提并论啊!他的“新教育”之梦,没有停留在理论和学术层面。能够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术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社会理想能够在苏州乃至更大范围得以实践,这是他最为得意的,也是社会充分肯定他推崇他的主要原因。
2003年,他荣获《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奖。报道他的文章题目为《朱永新:最具人文气质的市长》。该刊2004年4月用14个版面隆重推出一组文章,报道“新教育实验”。同时向世人亮出的还有一句极有震撼力的话语——新希望工程。“作为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实验,起码可以被作为‘人的教育’为旨要的‘新希望工程’的剪彩仪式……与其说他主持的是‘新教育实验’,不如说他在操纵一个伟大的‘教育复兴’。”2005年他又当选为“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科学中国人》杂志评选年度人物的标准之一是针对科学研究、教育改革提出独到的看法,引起广泛关注的专家学者。和永新一起当选的,有袁隆平、杨振宁、何祚庥、杨福家、许智宏等国际一流人士。
苏州大学教授、博导,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全国政协常委,看朱永新的头衔和身份,似乎高不可攀,令人敬畏,然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朱先生十分质朴热情,极有亲和力。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在学者和官员的角色中穿梭而行,游刃有余。“功名造次误书生”,近看全国,兼顾现代社会,又做学者又当官的实属罕见,真正有成就有建树的学者型官员就更是少有。然而像朱永新这样亲自主持教育实验,并且一直坚持下到基层、走进学校、亲近师生的学者型教育行政官员却凤毛麟角。2005年春天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他回答网友的询问时说:“我虽然有多重身份,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教育……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非常乐意扮演我教师的角色。所以我的双休一般是为我的教育理想打工。”“为我的教育理想打工”,说得多好!有一次我戏言:“在我们看来,你的主业是教师,是新教育实验,而市长好像是业余的。”他马上认真地说:“不,礼拜一至礼拜五,我都是很用功地在做行政工作啊!”正因为他对“新教育实验”如痴如醉,“新教育实验”才如火如荼如潮如涌!他不仅搭上了差不多所有的单休双休,其实还有包括早中晚节假日在内的所有业余时间,而且是置“不能透支健康”等忠言不顾。
近年来,从“教育理想”到“教育之梦”,再到“新教育”改革实践,没有官方的行政命令,全靠民间志同道合者主动参与,这使我十分自然地联想到了陶行知和陈鹤琴。说永新先生是陶子和陈师的传人,说“新教育实验”是“生活教育”、“活教育”在当代的创造性发展,恐怕没有言过其实吧!
责编:欧阳小桃 插图:董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