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人生的“集装箱效应”
作者:陈志宏
教这门课的李教授是位年近退休的老者,一肚子学问,上课时讲的都是稀松平常的身边事,理儿却极深,于轻松逗乐之中,阐释深刻命题。
他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叫“集装箱效应”,翻书查找不到。李教授说:“集装箱效应是我创立的。让我们先来听一个关于集装箱起源的故事。”
马尔科姆·麦克莱恩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迈克斯顿的一名农村青年。1931年,他购买了一辆车跑运输,因为刻苦勤奋,诚信经营,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他接到的货运业务是直送港口码头。
1937年夏天,马尔科姆把一车木材紧急送往新泽西州霍博肯友码头,下车装船时,离轮船开行只有6个小时。他急得不行,生怕误了装船。木材刚刚装上船,船就鸣笛启航了,马尔科姆有惊无险。
打这起,他就在琢磨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货物一次性送到船上,从而节省劳力和时间?
通过数十年的潜心钻研,马尔科姆·麦克莱恩终于发明了储装箱,解决了装船慢、货物累积量小的历史性难题。1955年,他收购Pan·大西泽公司,着手将自己的发明付诸现实,把公司里的油轮改造成储运货物的大金属箱——现代集装箱的雏形。
1956年4月16日,他的第一支集装箱船队“理想6号”驶出纽瓦克港。从此世界储运史悄悄地翻开了新的一页。
集装箱用于储运,码头装卸时间大大缩短,由数天压缩到数小时,而且每一艘船只的储运量比以前提高了五倍,美国到欧洲的货运时间足足减少了四周。
故事讲完了,李教授说:“你们都是学会计的,知道‘利润最大化’是工商业界的一条铁律,与此类似,储运行业也有一条:货物储运量接近运输所能承受的极值,就能创造最大的价值,也就是我所说的集装箱效应。”说到这儿李教授话锋一转:“人生也莫不如是。做人就是要把自己潜在的能量发挥到极致,才会拥有集装箱人生,得到沉甸甸的收获。”
(盛荣强荐自2006年3月3日《市场报》)
责编:欧阳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