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9期

让学生对“失败”有健康的心态 

作者:(澳大利亚)杰夫·马斯特斯 卧松译




  去年6月,英国教师职业协会(BPAT)的年会上有一个提案,建议把“失败”这个概念从英国教育体制中剔除出去。时任英国教育大臣的罗斯·凯利拒绝了这个建议,绝大多数的英国评论家也对此表示反对。
  这个提议只不过是进步主义教育者的一个最新的浮躁理念,一个试图让学生回避生活中的失败现实的错误做法,企图通过制造任何成绩都可接受,所有学生都能成功的假象,来侵蚀教育标准。
  失败是所有学生在某个阶段都必然会经历的,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和其他人一样,学生有时候会达不到他们设定的目标,未能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这便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教育者会提出避免使用“失败”这个词呢?
  也许,部分原因来自这样一种观察,相当部分的年轻人在他们刚走上求学之路时便落后了。在澳大利亚,就像在英国,很多学生随着就读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前进的动力。这些学生通常把自己看作教育体制的失败者,并得出教育不适合自己的结论。
  研究显示,那些在上学伊始便落后同龄人一大截的孩子,以及在低年级就跟不上的孩子,通常在随后的学习中会愈加落后。一个在早期就被认定为失败者的学生,极有可能在随后的学习中进一步落后。由此带来的担忧是,对学生失败的判定会加重他们的孤立感和懈怠情绪。
  此外还有证据显示,受失败影响最大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原本自信心不足、自尊心不强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失败的经历通常会导致他们对自己作为学习者的更低的评价。以上这些现象容易让人认为,在中小学,没有比失败更加导致失败的了。
  在一个为成功和赢家庆贺的社会,学校面临的挑战不是尽力保护学生避免经历难免的错误、失意和失败,而是在他们心中培养出对待生活中的失败的健康心态。
  对失败的健康心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
  1.帮助学生在自己学习进程的大背景下看待错误和失败。我们学校当前的现实是,同年龄的学生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且进步的速度也不相同。到了小学五年级,排在前10%的学生,阅读能力能领先排在后10%的学生5年。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必须帮助每个孩子树立起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认识到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无论他们当前在同龄人中的排名如何。当学生明白他们的学习之路还很长,甚至超越了在校读书阶段时,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错误和失败并不是终点,而只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2.帮助学生理解失败在进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对学生所犯错误进行识别、分析和理解,教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纠正错误,扫清学生进一步前进的障碍。
  3.帮助学生理解绝对标准在社会上存在的必要性。公共利益的保护有赖于给各种职业和活动设定最低限度的标准。一个人有可能经过多次努力才达到这样的社会标准,这意味着最好把失败理解为暂时的。
  在中小学,对待失败的健康心态有赖于接纳错误、支持并鼓励学生冒险的宽容的课堂文化。如果学生没有获得犯错或失败的支持,他们就失去了学习和成长的支持。
  这样的课堂文化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文化。与学习文化相对的是一种执行文化,在这样的文化里,学习的控制中心处在学习者之外,学习就是与其他人竞争,或满足其他人的标准。
  近些年有一种趋势,为学生设定在某个年龄段必须达到的成绩标准,并让所有学生、教师和学校为达标负责。这种评判每个学生是否达到所在年级的标准的做法,引发了一些教育者的担忧。他们担心那些没有达标的学生会把自己看作“失败者”,他们会因此退缩,不敢进取冒险,并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外部原因。
  现在需要对什么是成功的学习有更深入的理解:既要考虑到学生在上学的某个阶段应达到一定标准,也要考虑到学生有他自己的长期学习轨迹,不能只强调其中一方面而走极端。一个阅读成绩达到了所在年龄标准,但在过去12个月却进步甚微的学生,与尽管没有达到所在年龄标准,但却在过去一年取得显著进步的学生比起来,更值得担忧。
  解决教育中的失败问题不是尽力避免学生经受失败或挑战,或把失败二字赶出教育词典。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培养学生对失败的健康心态:从观念上把失败看作生活的一部分,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经历,一个暂时的挫折,一个学习的机会。
  中小学生应该被鼓励把失败看作一个事件而非一种状态,让学生深信,尽管所有人都经历失败,但没有人是失败者。
  (摘自2006年6月28日《中国教师报》)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