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9期
诗意栖息在教学的田野上
作者:郭寿良
熊大冶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一书,透露出一位久立讲坛的学者对于语文教学的殷切关怀,我们甚至可以说作者是一位忧思很深的人,然而这种关怀并不是一种情绪的直接表达或者宣泄,而是借助于作者特有的艺术修养和教学法的研究,通过对自身课堂的实践把握和具体教学案例的冷静分析,将一些对教学至关重要的道理和技巧娓娓道来。
用叶澜先生的话说,教育研究者在处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关系时是“在思维断裂处穿行”,而熊大冶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一书就较好地实践了这一点,本书中从设计、思维、训练、语言、延展、激情、幽默、节奏、气氛、应变等角度入手,讨论了影响教学艺术的诸多因素,作者的论述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因而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并有许多真知灼见,这对于读者领悟和提高语文教学艺术是很有很大帮助。同时,熊老师本人身体力行实践了自己提出的观点,他对音乐、体育与生活中其他事物的爱,使他自己成为了一个多方面的行家里手,而他的思想言行又对周围的学生产生出很大的影响。文如其人,正如他学生所说,“熊老师是一个充满教学激情、教学幽默和教学技巧的人,是一面磨得发亮的“镜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可以说,熊老师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了他的学生,成了学生心底的一面镜子,同样,《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也是一面镜子,印照出熊老师的内心世界与对语文教学法研究的不懈追求。
熊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中给我们说了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激情,实际上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外化。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洋溢充沛的教学激情,自己必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自己必须要有奋发昂扬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语文老师对生活、对生命,要小心地保存一份感动、保持一份新鲜、拥有一份新奇、葆有一份敏感,要有不可遏制的热爱、抑制不住的冲动。……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每一次微笑,都是新感觉;每一次流泪,都是头一遭。’语文教师有了这样的底蕴,上课前就会有一种冲动,就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就会有一种想把自己的思想成果与学生共享的急切;上课时就会有抑扬顿挫的语言,就会有大幅度的动作,就会有发亮的眼神,就会有飞扬的神采,就会嬉笑怒骂而不能自持,就会上完了课一身的粉笔灰而毫不知觉。”读《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中的一些文字就像读一首诗,偶尔如深山之小溪,婉约而款款而来,兴起之处,又如古井之清泉,喷薄而出,文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该书的美,不仅在文字,更在于教学案例的丰富与精心选择。我们读这本书,也许重要的还不是获得一种教育研究的理论知识,而是尽可在这一阅读过程中不时陷入沉思,思考语文教学、思考每一个语文教学课堂中的细节把握,进而实现语文教学从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的转变。在此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艺术并不是悬在空中的楼阁,也不是明月之下瑶湖中的月影,只要语文教师能够创造性的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立足教学之真,追求教学之美,就能够达到语文教学的上乘境界,揽瑶湖之明月于心间。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语文教学看教学,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超越有形进入无形之境才是教学艺术的至高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植根于教学的田野上开出的璀璨之花。
责编: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