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2期
职业认同:教师成长的内动力
作者:郭韶明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申继亮教授认为,“职业认同”正在成为教师能否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教师当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
“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未来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更是长远而不可逆的,所以尤其需要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
申继亮认为,职业认同影响教师工作的满意度、职业倦怠感水平和工作压力。研究发现.来自同一学校的教师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并不相同,这除了跟教师本人的专业素养、应对能力有关外,也与教师对工作认可和热爱的程度相关。有的教师虽然工作非常辛苦。却乐在其中,其原因就在于他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强烈的职业兴趣和很高的职业认同。
有这样两种职业状态,一种是“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另一种是“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
在申继亮看来,如今很多老师处于第一种状态中,教师职业被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和忙碌只是源于外在的职业要求,一旦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职称、荣誉等,就很容易失去价值感:第二种是通过职业体现生命的价值,这类教师在教育中实现了自我,在他内心,教育本身就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事情。真正愿意投身教育,会对职业充满热情与动力。
不久前担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的李镇西就是把职业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来对待的。
“我的教育不为领导,不为职称,不为荣誉,只为这就是我的乐趣本身。”在他看来,对职业的态度决定了对生活质量的态度。如果把从事教师职业所带来的烦躁、苦恼都看成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职业本身所带来的,就会从容很多。因为你会觉得是“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别人活”。
他教语文,又十分喜欢文学。在刚刚结束的一堂语文示范课上。他讲的是《一碗阳春面》。他说:“当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和孩子们一起在奔涌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如果没有教语文,没有从事这项职业,就不会体会到这种感动。”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老师王雷这样比喻教师的“职业认同”:三个建筑工人造房子。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回答,我在造房子:第二个人回答,我在挣钱;第三个人回答,我在建造最美丽的建筑。与之类似,教师也一样。有人只看到了工作本身,觉得自己就在做教师;有人把教师看作一种谋生手段,为了挣钱;还有人把教师看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第三种才是从内心里对工作认同,看到了工作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
“能不能发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对工作热情、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都很重要,否则就可能成为贩卖知识的工具。”王雷说。
但是,如今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比较低又是一个事实。调查揭示,不切实际的学生观、不恰当的专业观带给教师的职业挫败感,对于教师形成健康的职业认同感是不利的。
对此。申继亮建议严把“入口关”。通过入职考核把真正适合当教师、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并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人挑选进教师队伍中来。
在新教师选拔的时候,许多学校更多考察的是学术能力,申继亮认为:“作为现代教师,知识和能力已经不是突出的问题,非学术方面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爱心、责任心、进取心。”很多时候,教师所面对的不是能否胜任工作的能力问题.而是能否对职业认同而产生的工作态度问题。
对于在职老师来讲。也应该强调“自主发展”,一方面要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教师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
不少老师从读师范到工作,都是比较被动的,更多的是根据外在的东西决定自己的行为:还有的教师不得已选择了师范,或觉得教师职业稳定而选择做教师。但既然已经在做教师并且将继续做下去,“就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个规划,凸显个人发展主线。一方面需要创造条件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在内心告诉自己,把教育当做事业来看,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
“作为学校,也要转变评价方式,通过评价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发展。从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方式转变为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他解释,奖惩性评价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硬性地将极少数的“优秀”和“不合格”的教师鉴别出来,无法调动大多数教师的积极参与:而发展性评价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承认和关注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师成为评价的主体,反映专业发展的过程,使教师真正实现专业成长。
(摘自2006年9月24日《中国青年报》)
责编:薛农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