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2期
张悦: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作者:袁卫星
是的,作为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教师,在短短十来年的杏坛生涯中,不仅获得了“浙江省教坛新秀”“宁波市骨干教师”“宁波市名教师”等荣誉称号,而且还代表浙江省在第五届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代表浙江省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代表宁波市参加了CCTV-10开播节目的录制,先后八次在全国中语会组织的大型研讨活动中执教公开课,并且担任了有着“首届中国百强中学”之称的宁波效实中学的教务主任,被称为“天使老师”。
是什么造就了张悦事业的美丽?是靓丽的外貌,是烁烁的才华,还是机遇、勤勉和追求?
有温度的语文
2005年12月4日。衢州市中语会第六届年会。张悦应邀前往执教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这节课从老师的配乐朗读开始,最后在一曲《秋蝉》声中结束,结构完美和谐。曾业余担任广播电台黄金档节目主持人的张悦,朗诵音色柔和、丝丝入扣,仿佛穿透过往时空带来丝丝秋意,又仿佛远离人间烟火引来阵阵禅意,师情、文情唤来生情“三情统一”。
接着是学生朗读自己欣赏的课文有关段落。一位女生从其他同学的手上接过话筒,也准备配乐朗读课文。张悦走到她身边轻柔地对她说:“我帮你拿着(话筒),这样更便于你感情的抒发。”那位女同学似乎从没享受过如此礼遇,呆了一下才递过话筒让张老师拿着,自己开始深情朗读。
这个细节给了听课教师一种莫名的震撼,一位网名叫甲壳的老师由衷地赞叹:“什么是关爱学生,什么是以人为本,张悦老师不经意间却流露出对学生的多少关心多少爱啊!或许正因为她的情感能如此自然地达到这样细微的境地.她的课堂才拥有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才散发出如此耀眼的人性美的光芒,才能开启学生美的心灵,才能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是的,我们一味地在语文教育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功夫.甚至有人还提出了“深度语文”的概念.但我以为,语文教育最最离不开的,恰是它的“温度”。这个“温度”,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与作者之间平等关系的构建。这个构建。是血脉相连的构建,是以心换心的构建,是丰满人性的构建。
我听过张悦的多次公开课,在她的课上,我觉得最让人感到眼亮的地方就是常有这样的一种构建:无论是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俯身贴耳地倾听学生;还是和学生一起分享周杰伦《东风破》的歌词,邀男生演“对手戏”体味张生、崔莺莺的《长亭送别》;抑或披文人情,泪光盈盈……张悦的语文,是有温度的语文。正是这个“温度”,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起了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
2006年教师节,新华社主办的《现代金报》推出“麻辣教师”评选专栏。一名高中学生打进金报热线,说:“我要给我的语文老师报名。听她的课就像做梦一样美好。张老师的课非常轻松。知识面很广,让我们觉得没有负担。因为文理分科,不少同学不能再听张老师的语文课,他们纷纷拜托从前的同学,让同学用MP3把张老师的课录下来给他们听。”
求效实的人生
张悦平日挂在嘴边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效实”。这不仅是她成长的母校和供职的场所,也是她追求人生盈满的一个方向。“效实”两字,语出严复翻译赫胥黎《天演论》之“物竞天择,效实储能”,取“责效于实,期在可行”之意。
在张悦的文章《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中,她满含深情地写道.“效实中学这所江南名校记录了我青春岁月的所有故事与梦想。她是我种植憧憬的地方。13年前的初秋,当我回到盛放了我的中学时代精神渴望的校园时,我就被一种厚重的温暖呵护着,它鼓舞着我不管路边的风景有多美,也不要停下求索的脚步。就是那个寻常的秋天,我与我的第一届学生相遇,开始了我们6年相守的光阴。那6年,我实现了作为一个青年语文教师的理想:成为了浙江省教坛新秀。那6年让我明白了一个真理:教学从本质上来观照,它是浪漫的,但它又离不开现实赋予的责任。因此,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眼盯着现实,而心超越着未来;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在文化与责任构筑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的事业价值”。
读这段文字,我仿佛看到张悦已然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群体形象中挣脱出来,成为了鲜活的“个人”。她在教育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实践自己的创意,享受自己的成功,追求自我的实现。张悦身上最闪光的,与其说是美貌,还不如说是才华;与其说是才华,还不如说是精神。在她的身上,有一种永远不知疲惫的学习精神,有一种永远不停脚步的内在动力。
在爬坡向上的艰难阶段,连续不断的“高原反应”曾一度让张悦享受不到教学带给她的审美体验和超越自我的快感。就在她急于提高却苦于无门的时候,她遇到了冯中杰先生。作为浙江省知名特级教师。冯先生治学的严谨、态度的持重、心力的投注给了张悦老师莫大的影响。是他。让张悦明白教学无个性就无法形成教师的个性;是他,让张悦深信教师的良心是师德最基本的岗哨;是他,督促张悦阅读中国古典作品,懂得无视传统的人是一个无根的人:还是他,提醒张悦及时反思课堂教学,与一颗颗精致敏感的灵魂对话,关注课堂中鲜活的生命律动……
恩格斯曾经借用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话,将人类的学习比作“更新羽毛”。李比希说:为了适应环境,“不适于飞翔的旧羽毛从翅膀上落下来,而代之以新生的羽毛,这样飞起来就更有力更轻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象着这位“天使老师”的情状,仿佛埋首于书堆之中,青灯黄卷、围炉夜话;又仿佛激越于思想前沿,携来伴侣、如切如磋。她的羽毛正在更新,她的羽翼渐次丰满,她的人生,将会是效实的人生!
(作者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邮编:215003)
责编:陈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