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2期
请再给学生一次机会
作者:诸向阳
一
教学《听》一课,请李明读课文。当他读到:“大妈的笑从心底溢到脸上”一句时.读得结结巴巴,很不连贯。这时,几位急性子的学生赶紧举起了手,王朋嘴里还小声地说:“我来!我来!”我没有换人读课文,而是轻声说:“让我们再给李明一次机会,相信他一定能把这一句读好。”李明读第二次,也许因为紧张.把“心底”读成了“心里”。性急的王朋大声说:“又错了!老师,我来!”我还是没有换人,对李明说:“别紧张!老师相信你!”李明读了第三遍,终于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如果我在李明第一次读错时就换人,教学会进行得很顺利。但李明不仅失去了很好的训练读书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会使他失去信心,今后越来越害怕读课文。为了李明,“耽搁”两三分钟,值!
二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我问学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请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张敏站起来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我用小黑板出示这句话,说:“这句话很难读懂,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看谁能真正读懂。我请读懂的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出爬山虎的脚。”我在黑板上画了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一片叶子。不一会儿,许多同学纷纷举手。要求上黑板画爬山虎的脚。
我请了邵翔,他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拿起粉红色的粉笔画起来。他把爬山虎的脚画在远离叶柄的茎的一头。我指着小黑板上的句子说:“你再读读这句话,看看画得对不对?”他又读了一遍,恍然大悟似的说:“噢.我知道了!”他这次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的根部。与叶子在同一面。我一看,又画错了,“反面”这个词没有读懂。
我很着急,真想把事先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他看一看,再画。转念一想,不行。语言文字应该靠学生读懂,而不是靠实物或图片看懂。实物或图片的出现要选准时机。
我对邵翔说:“你读得还不仔细,再读读。”这次,邵翔一字一顿地读。过了一会儿,他擦掉前两次画的脚,第三次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的根部,在叶子的另一面。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这时,我拿出爬山虎的实物,让学生看看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里。学生证实后都满意地笑了,为自己读懂课文而高兴。邵翔的笑“从心底溢到了脸上”。
三
三年级第一篇作文,我让学生听记作文《校园秋色》。我批改了好几位学生的作文,不错。听记完整,书写工整。当批到强志文的作文时,发现错别字连篇,书写龙飞风舞。顿时。心头的火直往上冒。真想撕掉让他重写。转念一想,这能行吗?我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呢?
我把强志文喊到身边,摊开他的作文本说:“你的这篇文章只能打‘中’。书写不工整,错别字很多。第一篇作文就得个‘中’,挺难为情的吧。”我顿了顿,看看强志文的反应。只见他的脸红了,火候到了,我接着说:“想不想得个‘优’?”他看了看我.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我又说:“很简单。你回去查查字典,把我圈出来的错别字改过来。再认认真真地誊抄一遍。”
第二天,强志文把作文本交给我。打开一看,眼前一亮:不仅没有错别字,而且书写非常工整。我当着强志文的面,在他的作文本上打了一个大大的“优”字,我看到强志文抿着嘴笑了。
(作者地址:江苏省宝应翔宇教育集团实验小学邮编:225800)
责编:陈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