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期
行走在意义世界中
作者:鲁 洁
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
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生活事实和生活意义相联结的世界。
教育不仅要使人学到有关客观事实的知识技能,获得改造世界的能力,教育还要引导人们去把握生活的意义,去探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又怎样去实现有意义的生活等问题,据以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教育不仅要让人认清现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还要促使人去探寻可能的生活应当是什么样的……
然而,当代的教育却背离了生活的世界。教育背离生活世界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它割裂了真实生活中的事实与意义的联结。教育成为单纯传授客体化知识的机器,人成为这个机器的产品。教育只引导人去拥有知识,并用所拥有的知识去占有世界,征服他人。在知识的科学化、客观化、普遍化的旗帜下,抹去了教育探寻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确立生活态度的教化功能。在当今的学校中,人文学科的萎缩,德育、美育的被放逐,或者他们也变质为纯知识、纯技能学习的领地,这些都表明意义世界在教育阵地的塌陷,教育成为“无意义”的教育。
德育课堂:意义的世界
德育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儿童去探寻生活意义的课堂。它主要关注的不是教人学会一些谋生的工具性知识和本领,它关注的是在使人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在生活中有什么是值得去追求的;它要帮助人去生成有意义的生活,去过有意义的生活,去形成内在于人的、有道德意义的世界。
生活对于我们是有意义的。首先,德育课堂要引导儿童去理解、体验自己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感受生活美好的方面,热爱自己的生活,逐步形成“生活对于我是有意义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儿童在德育课堂中“回味”生活中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怀、同伴相处的喜悦,体会众多他人为我们忙碌,感受祖国的尊荣、时代的成就……
德育课堂还要引导儿童去发现他们自己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去实现他们的价值,使他们逐渐意识到:“我对于生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德育课堂在翻开生活这本大书时,不仅让儿童观照到他们在生活中所享有的各种关爱和呵护,在这本大书中同样也书写着他们对于爸爸妈妈的那片深情和体贴:“我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是爸爸的开心果。”在这里也绘下了他曾经对小伙伴伸出过的那只真诚帮助的手,在公共汽车上为老爷爷让出过的那个座位,记载着他在班级活动中曾经担当过的小小角色,在学校和社区生活中曾经有过的参与和付出……这一切都曾使生活增添星星光灿,使他人得到过安慰、愉悦、满足……
在课堂的引导下,儿童们正渐渐地将爱心和责任心渗入于自己的意义世界中,一个有爱心和有责任心的人从这里开始成长。
课堂的引导:新的意义世界不断生成
在课堂的引导下,儿童们在不断生成他们新的意义世界。生活、生活中的人和事总是在向儿童展示新的意义,在他们获得新的生活经验、唤起新的感受、取得新的认识的基础上也总是不断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德育课堂要引导儿童去不断拓展他们的意义场域,使许多原来对于他们不具有意义的生活现象得以进入他们的意义世界之中。通过教育的引导,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儿童不仅会关爱自己的父母,把他们看作是“最重要的他人”,他们也开始重视同伴友谊,认为友谊使他们的生活过得有意义,他们还会关注班级和学校的荣誉,用自己的行动努力去维护这种荣誉。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还为祖国曾经有过的苦难历程而唏嘘、而愤慨,关注她今天的发展和明天的前景,他们逐渐能移情于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们,也能领会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意义……他们的意义世界越来越丰富,他们的心胸越来越宽广,他们对于生活意义的体验也随之而不断深化与提升。
意义世界不断生成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生活实践的过程。德育课堂要引导儿童去关注自己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内心世界、自我经验的敏感性和反应力,学会“留住”这些经验,并善于反思自己的经验,在有引导的咀嚼回味、自我反馈中超越直感式的回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验,达到经验的重组和改建。此外,这种引导也表现为课堂要善于把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人类普遍、共同经验融入儿童个体经验之中,善于找到两种经验的重叠面和连接点,使两者能融为一体,使个体经验得以提升。再者,课堂在关注儿童已有经验的同时,也要引导儿童不断去拓展他们的生活实践,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建构起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意义场域。
德育课堂中意义的社会建构要通过对话、交往来实现。在德育课堂里,儿童与老师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和教材之间都在通过对话和交往进行着意义的交流,实现着意义的共享。在对话与交往中,儿童的意义世界在不断与他者(包括其他儿童、教师、教材等)的意义世界相碰撞、相融合,由此,他们会突破自己原有理解和体验的局限,逐渐从他者那里学会用新的视界、视角去理解生活,去体验、领悟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意义。
德育课堂:迷人的世界
德育课堂是迷人的。它之所以迷人,首先是因为它建立在充满人性的意义世界中。儿童们在德育课堂这个意义世界里遇到的不是那些测不到人体温的客体化知识,不是那些抹去了丰富人性内涵的抽象概念和逻辑推演,不是摸不到心跳脉搏的刻板公式和定理,不是居于人生活之上、之外的冷冰冰的道德训诫和理念。在这里和他遭遇的是他的父母师长、邻居同伴,当然也会遭遇到那些远在天边、早在千年的素不相识的人们,然而意义的联结却使他们之间血脉相通。当孩子们读到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故事时,他们掉下义愤的眼泪;在他们谈到在炮火中生存的伊拉克儿童时,同情和关怀之情溢于言表……在这里,他们也要和人之外的物体、物件相知会,然而,在德育的课堂中它们都被赋予了和人相关联的意义和人性的内涵。孩子们从一滴水中看到它关系到人和万物持续发展的意义;从他们所使用的各种物品中读到创造者的艰辛和智慧,使用者的方便和烦恼;从山川河流中看到人类的生存家园,体会祖国江山多娇……德育课堂本身就是人与人相知相会的课堂,在这里有人与人心灵的相撞,有人与人情意的相融,许多动人心弦的事会在这里发生。人的世界是迷人的世界!
儿童们在这样的德育课堂里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获得了一种解放,他们身心的全部机能得以整体性地释放。本来他们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具有以一个完整人的本性去活动的需要,他们要动思动情,也要动手动脚,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睛亲自看一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一听,用自己的手与肢体去触摸一下,他们喜欢说“让我自己来”,身心并用的和谐与全面的发展是出自他们本性的需要。然而,以往的课堂教学却把儿童们肢解成了一个碎片,在那样的课堂里不仅他们身体动弹不得,他们的头脑(心灵)活动也被禁闭在有限的认知领域中。试想,一个充满生机的小生灵在他们主要生活领域——学习生活中却要去充当一块“碎片”,他们浑身的精力,充沛的机能都在被压抑、被消解,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何等的痛苦!何等的无奈!新德育课堂试图营造的是另一番天地。在这里:儿童们在野外寻找春天(“课堂”本身也已经从40平方米的范围中延伸开来),在小区里“考察”公共设施,在古城的小桥边了解故乡的今昔;他们充当小记者访问门卫爷爷,他们在教室里扮演残疾人体验他们的困难,他们在游戏中了解规则,在单脚独立中体会什么叫“坚持”;他们查阅各种图书资料和网络去了解外国小朋友们的生活;他们把亲手编织的中国结通过义卖帮助有病的同学,他们为一顿经济的午餐精打细算,为家中节约用水出主意,他们也曾想象“如果我是一个市长”……
在这样的课堂里,儿童的各种生命机能都不是孤立地在发挥作用,他们的知、情、意、行在相互作用中交融在一起,在这里,生命的各种潜能在被激活,各种能量在被释放,儿童们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感受到了学习和成长是如此的快乐!
(摘自《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0期)
责编:子丑 插图: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