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期

感悟教育

作者:何 江 肖 云




  一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乐于奉献、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是新世纪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品质。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教师是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过程本身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教师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其生命和才智也不断获得更新与发展。因此,教师不应当仅是蜡烛,垂泪到天明,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应是朝霞祥云,在映红天空、照亮人间的同时又展示出自身的美丽与绚烂。
  
  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是演员;“用一生去准备一堂课”,说的是教师。教师的教学不能仅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教”不等于“懂”,“懂”不等于“会”,“会”不等于“通”。由“教”到“懂”需要“学”,由“懂”到“会”需要“习”,而由“会”到“通”则离不开“悟”。当我们用大量的作业填满孩子的所有空闲时,老师和孩子的眼睛就都盯在了分数上,哪里还有时间“悟”呢?这岂不是师生共同的悲哀!
  
  三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管理也是这样。艺术化的教学管理,不在于用外在的硬性规定去制约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从学生的内在因素着眼去激发其求知、求真的欲望,从而唤醒其情意力量,使他们进入自觉、高效的自我管理与自主发展的良性轨道,达到“不需要管”的境界。“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已被教师普遍接受,但“管是为了不管”的意识在不少教师的思想中还未确立。明代大教育家王明阳曾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学生的这种“自不能已”的境界,也就是“不需要教”“不需要管”的境界,亦即教育的高妙境界。
  
  四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如何运用值得思考。多媒体进课堂,让人在欣喜的同时也看到了隐忧:老师们挖空心思把自然规律用最直观、最形象的手段推到学生面前,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自然界的规律往往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之中,并不像多媒体课件演示的那样直观、单纯、简明。这种直截了当地揭示规律、给出结论、忽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认识的做法,是教学的大忌。
  
  五
  
  没有人能够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所以才有了那句“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名言。然而在新世纪,我们还需要对这“一桶水”进行更深刻的反思:首先,我们有没有一桶水?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一桶水,经过这么长时间不断地倒给学生,加之“跑冒滴漏”,到底还剩多少?知识的遗忘率和其增长率一样是非常惊人的,难道我们就准备守着这桶水穿行于21世纪?其次,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有一桶水够不够?第三,你已有的那一桶水水质如何,是活水还是腐水?第四,有了一桶水是否一定能倒满学生的“一杯水”?我们有没有卖油翁的本领?第五,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所花费的时间一样吗?有没有效率的问题,我们是“高投入低产出”,还是“低投入高产出”?第六,教学仅是倒水的过程吗?学生的“一杯水”一定得由教师倒吗?我们是教学生学会取水,还是教学生等着倒水?我们的学生有汲水的本领吗?
  总之,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实践,充满了新理论、新观念、新问题、新做法,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持续地进行反思、研究与探索,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胡建摘自《班主任》2006年第6期)
  责编:子丑 插图:刘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