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期

赞美如药

作者:费静亚




  “自从张转到我们班,我们班就小事连连,大事不断。”“张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平静的学习生活从此就被打破。”“张呀张,宛如投入湖中的一块石头,激起水波道道。”……这些都是孩子们对这学期转入我班的张的评价。张就是一个“惹事王”,一个月不到,大伙儿都避他三尺,但是张还是依然故我。
  这不,今天张又闯祸了,无缘无故用脏话骂同桌的女同学,把文静的小姑娘气得眼泪汪汪。同学们看不过去,纷纷批评他。这一下,张更来劲了,扯着喉咙辩解着,还不解气地把凳子踢得砰砰响。见我进了教室,他气呼呼地往凳子上一坐,头扭向一边,嘴里不停地嘀咕着。同学们都回到了位置上,等待着看我如何处理这件事。
  怎么办?和以往一样批评?肯定没用;再苦口婆心找他谈话?有些效果,但只能坚持一两天。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了南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的优秀生活礼仪和处世方式: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时,族长会让犯错误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但值得称道的是:每当这时候,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误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治疗”他的心灵,修正他的错误。当“赞美仪式”结束后,在族长的主持下,还要举行盛大的庆典,大家载歌载舞,真心拥抱犯错误的人,把他当成一个脱胎换骨的新人来接纳。
  多么令人感动的“赞美仪式”!何不来个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呢?让“赞美”来化解同学对张的排斥,让“赞美”来帮助张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张,上来!”以为要接受全班同学的责备了,张拧着脑袋来到讲台前。“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张有什么优点?曾为我们班级做了哪些好事?曾给你带来了哪些方便?好好想一想,待会儿上台来告诉张。”同时,我要求孩子们在讲述张的优点和做的好事时,语调要真诚,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更不能出言不逊,对前面已经有人提过的优点和做的好事,后面的人不能重复。于是同学们开始思考,静默了好长时间,我请同学们上来了。
  “张,你是个爱学习的学生,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抓紧时间完成。”“张,你为人大方,上次我的尺子没有了,是你送了一把给我。”“张,你心中有集体,班级的‘图书角’‘生物角’的设计都是你搞的,我代表全班同学谢谢你。”“张,你乐于助人,上次数学题目我不会,是你主动帮助了我。”“张,你为班级图书馆出了许多力,你带来的图书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让我们能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张……”同学们真诚地说着,张拧着的脖子慢慢地转了回来。“张,谢谢你,在我生病的时候,你情愿自己晚吃饭,也要先帮我把饭菜端过来。”“张,还记得吗?我们开展班队活动缺少费用,你拿出零用钱为活动买来了许多用品。”……张的头慢慢低了下去……最后一个上台的是他的同桌——那个被他欺负得掉泪的小女孩。“张,真的很谢谢你,上次我去排练节目,是你帮助我记好了家庭作业!”“那……那没什么。”张用手挠着头,“对不起……今天的事是我错了,我向你道歉!”张的脸红了。
  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张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自那以后,张很少招惹同学,行为习惯也比以前进步了许多,用他的话说:“想欺负人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同学们赞美我的话。”
  事情画上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但是这件事留给我深长的回味。身为教师,我们时常会面对一些犯错误的孩子。面对他们,我们采取的往往是批评。但是屡次的批评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而赞美,让他们感到了自己为人的价值。人都是要向善的,蓦然发现自己居然如此受人重视,心中的窃喜不言而喻,同时也会为自己的过错而深感羞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处罚更强烈。”实事求是的赞美就是宽容,它像一剂良药,愈合了犯错者因为犯错而引发的心灵创伤和悔恨,除去了心头的痼疾,矫正了错误行为,同时鼓舞了他改过的信心,点燃了向善的正气。
  (作者地址:江苏省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 邮编:214432)
  责编: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