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期
德国不搞“高考保送”
作者:青 木 雷 达
实际上,“巴拉克被拒事件”只是德国乃至欧洲严格管理在职研究生的一个缩影。而德国《焦点》周刊最新的调查也表明,在职研究生文凭得到的社会认可度和科班出身的学生一样。
工作和拿学位很难兼顾
“在欧洲,所谓的在职研究生说到底还是个学生,而不是个在职者。”瑞典教育部的官员约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约兰告诉记者,早在1999年,欧洲各国就在意大利召开会议,着手在2010年前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对包括在职研究生在内的高等教育确定了严格的学位标准和质量保证标准。各学校还要公布最新的学位授予信息以供其他国家进行监督。
约兰说,在欧洲许多国家,“上班族”想继续提高知识水平可以去参加在职培训,但这种培训与正规的学位教育有着严格区分。也就是说,参加在职培训的人一般不会拿到学位,而如果想得到一个硕士或博士文凭,就必须乖乖地到校园里做一名真正的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任何欧洲人想边工作边拿个研究生学位,都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
谈到入学资格时,德国教育部官员马索罗博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德国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入学实行的都是宽进政策。”其基本要求是本科学历、一定程度的英语水平和实践研究能力。对于直接攻读博士者则要求: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有7至8年的工作经历;必须有本科学历但不一定要有硕士学位。
马索罗博士说,任何被录取的研究生,都必须获得“学科录取考核会”的资格论证,而且任何申请人“一视同仁”,没有“高考保送”一说,以免滋生入学腐败。
小泉的学历没得到伦敦大学承认
欧洲的高等学校是否会对那些政要或社会名流网开一面呢?熟知欧洲当代教育史的萨拉非常肯定地对记者说,除了荣誉学位,那些“要员”“名人”与普通人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如果说受到格外“关照”,就是他们的入学资格、学习态度、成绩好坏等经常会受到舆论的监督,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被“揭短”的对象。所以,如果没真才实学,是没有人敢拿自己的名气或权力向学校施加压力的。
而欧洲的高校不仅对所有人入学一视同仁,即使是毕业生中的“名人”,也要追求“货真价实”。
萨拉就给记者举例子说,在2001年,日本前首相小泉到英国访问,他曾对英国首相布莱尔炫耀说:“英国是我的第二祖国,因为我曾经在这里的伦敦大学学习了两年。”可没想到伦敦大学不仅没有因有小泉这样一个外国首相学生引以为荣,而且还爆料说,小泉在伦敦大学学习期间,并不是全日制学生,因为他每周的上课时间太少,而且也没有获得任何学位,最多只能算个“进修生”而已。结果这一声明搞得小泉异常尴尬,不得不为自己开脱说:“不管怎样,这也算是留学嘛。”
抄袭论文违法
在德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去全日制班补课,甚至可以转换为全日制学生。但是,如果缺课3次以上,那么学生将不能参加考试,甚至会被除名。
不过最难的还是毕业,不仅要拿出像样的论文,还要回答答辩老师的刁钻问题。记者曾旁听过一位医学博士的论文答辩,与其说是答辩,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国际尖端医学理论的研讨会。
马索罗博士则介绍说,德国在职研究生要经过2至4年的努力学习,最终才能获得硕士学位。而取得博士学位时间会更长一些,一般需要4到6年。同时,德国还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博士学位的淘汰率最高,要取得学位非常不容易。
在汉堡大学读研的马科正在做论文。他告诉记者,目前自己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毕业论文上了。现在,他那篇厚达300页的毕业论文已经完成,接下来得准备严格的答辩。问他有没有同学靠抄袭或找“枪手”来完成论文,他吃惊地说,这在德国是违法的。
(摘自2006年10月18日《环球时报》)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