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春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活节

作者:董玉洁




  城里禁了鞭炮。没有鞭炮的春节如同缺了烟酒的宴席,少了那气氛。
  乡下就不同了。
  乡下的阳光,过了冬至就像块用余火焖熟的饼,耐嚼。没加佐料,嚼起来丝丝的甜,缕缕的香,但不腻不腥。
  乡下的春节在一串串年猪的哀鸣、鞭炮的欢叫中如期而至。人们不约而同地忘掉阳历,重拣祖上的老阴历,直至十五元宵之后。
  春节不是人工设造的,是季节本身留下的缝隙,让历史的阳光能透射过来洒在现代人的脸上。春节,是一枚枚顿号、逗号、感叹号,是对传统、历史的一次回眸,一声慨叹。
  人们过着日渐现代化的生活,传统的礼仪、用语、人情、习俗多被淡忘。春节是传统的爆发期,是对人性、人情的一次突击性回归,带有很浓的补偿色彩,也有几分祭奠的意味。人们在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对人情伦理进行一次清仓修补,之后再义无反顾地上路。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只有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悠然风俗才能慰藉现代人的心灵,让震荡不定的现代灵魂饮一杯历史的汤剂,在传统的温床上小憩。如同走得太远的孩子需要偶尔回头看看来路,想想自己的姓氏。
  乡下衡量一个人是否离了故土,是以是否回家过年为标准的。回家过年,是对故乡的一次朝拜,对生命的一眼瞻仰。走得越远,越该归。一个遗忘家乡的人常有背叛人性的危险。
  团年,得论尊幼排长次。平时可能子比父富足、弟比兄风光,但团年不受名利之扰,有的只是天而生之的秩序。
  拜年,是对亲姻人情的一次大盘点。是不是一年到头没有想起一位贫寒孤独的老姨妈?是不是忘了去年对远房表侄许下的诺言?
  父母是最神圣的人,他们给了你生命;丈母是最慷慨的人,他们给你生命中的另一半。初一拜父母,让人记起生命的源头,体现自存的意义;初二拜岳父母,让人遥望生命的延续,体现存种的意义。
  “新年好!”平时熟不熟的人,这时遇上了总要友好地道一声,起码也要点头一笑。进商店,一般会有只在国家级文明城市验收时才有的那份微笑和温言款语。
  酒,是一定要闹一闹的。生活太刻板,太程式化,失去了原有的姿色,所以需要酒这种诗意浪漫的催化剂。现代文学越来越艰深晦涩,所以才需要春联这种最坦率最大众的文学;现代绘画太个人太做作,所以才需要门画这种最简捷最通俗的艺术;现代雕塑太讲究材料的昂贵,所以才需要剪纸这种最朴素最简易的手法。
  清静,是清明节的过法;热闹,是元宵节的过法;空灵,是中秋节的过法;怀古,是端午节的过法;浪漫,是情人节的过法;荒诞,是愚人节的过法;传统,是春节的唯一过法。
  孩子盼年,过一年长一截;成人怕年,过一年少一春。
  春节,是生命的里程碑,是传统文化的复活节。
  (蔡祖萍荐自2006年11月9日《湖北日报》)
  责编:蔡兴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