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从“曹操”到“包公”

作者:杨孟琪




  我所任教的一所乡镇级高中是省委、省政府命名的“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又是省里的体育、音乐、美术三所学院的对口招生单位,还是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授牌的“足球传统项目学校”,而我却在这个格局的形成中完成了从“曹操”到“包公”的转化。
  我在“文革”结束不久,就当上了这所学校的校长。当时虽然恢复了中考,可是升入高中的学生有不少还得补小学的课,有的还“造反派脾气”十足。这些“后进生”都被称为“差生”,有的甚至被斥为“文盲加流氓”,转化他们已成为学校的当务之急和最艰巨的任务。面对这个现实,我在学校提出了“转变一个差生胜过送一个学生进北大清华”的口号。县教委很感兴趣,决定在我们学校办一个转差实验班,由我兼任班主任。消息一传出,就门庭若市,一下子招了83人!
  外界称这个超级大班为“83万人马”,我似乎感到这不是什么好兆头:曹操率领号称“83万人马”的那一仗是以失败告终的,我带的这个班号称“83万人马”,我岂不成了曹操?是的,我虽有几例“转差”成功的经验,但对带好这么大一个班确实诚惶诚恐。好在当时有句时髦话叫“摸着石头过河”,我也就摸着石头趟这股急流吧。
  可是,这个班也差得太可怜了:入学测验语数两科及格的只有寥寥4人,一开学,调皮捣蛋的事就没间断。教室门前的一块草坪中间被踏出了一条路,总务处修补好了,用铁丝围起来,竖了块“严禁穿行”的标牌,没过两天铁丝就被人弄断了,标牌上面还被写上了“两点之间直线最近”的字。这事还没处理完,食堂又闹得人声鼎沸,原来是班上的同学为食堂画了两幅讽刺浪费粮食现象的漫画,一幅讽刺给馒头剥皮,题名“剥皮能手”,可是那位“能手”的轮廓竟与王老师一模一样,还特写出她的纤纤玉指;另一幅讽刺洒饭现象,题名“洒饭专家”,可是那位“专家”竟把林老师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还夸张出血盆大口。影响太恶劣了,我只得专门来处理这件事。正忙得不可开交,区政府又来“请”,为的是班上的学生晚自习翻院墙到区政府看电视,被拒之电视室外,他们竟群起指责区政府“封锁改革开放的声音”,我到场时,他们正在与区政府领导搞“大辩论”……
  真是折腾得我心力交瘁。却不料就在这“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来了个“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学校发出的筹建学生会的通知,使班上的活跃分子一下子转了向:拟组建方案、拟竞选条例、办“竞选专号”黑板报、到处演说……乱七八糟的事竟一下子绝了迹。竞选结果自然是大获全胜,主席、文体和生活部长都在我们班。还真没想到这些“差生”一当上干部,就由恢复教学秩序的阻力变成了助力:值班守夜、办刊办报、建校园广播站、评教评学、开展文体活动……使学校生机勃勃!我与他们的关系也融洽了。他们搞的“创建五星级班级和寝室”活动,还在全地区推广!这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差生”其实不差,只要找到适合他们特点的途径,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施展、青春活力能焕发,也许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就像大禹治水,只有导,水才能流入大海;若是一味地堵,即使把堤坝筑成铜壁铁墙也会被冲垮。我写下了李冰在都江堰留下的两句话“深淘滩,低筑堰”作为指导思想。不久,以这个班为基础组建的学校体育队和文艺队在县双双夺冠,很快足球队就打出了地区,打出了省,并在全国中学生“拼搏杯”赛中获得第三名。
  但是,我深知这些都不是上面和社会要求的“转差”结果。教委提醒:“老杨呀,转差班是转进大学的班,不是引着玩的班。”家长唠叨:“孩子千转变万转变都没用,我盼的是有个出路。”还有人嘀咕:“高考就是火烧赤壁,等着看‘83万人马’丢盔弃甲吧!”这使我想到了柳宗元写的两篇富有教育哲理的人物小传,《梓人传》里的那位叫杨潜的都料匠,别看他是“床阙足而不能理”的“差生”,实际上难道不是能指挥上千工匠修建京兆尹官署的将才吗?《郭橐驼传》里的种树经“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什么不能用呢?我们怎样按这83位“杨潜”的个性培养、发挥他们的特长呢?我终于想出了变“大批量标准件生产”为“小批量多规格生产”的办法,立即与省里的体、音、美院校联系专业老师,在学校修建标准足球场、琴房、画室,一次就购进15台钢琴。人们笑我真有统帅83万人马的曹操气魄,教委也等着秋后算账。
  可是,高考结束后,连我自己也没料到我竟然放了一个震撼地区的响炮:这83人中有51人考上大学,其中文理科只有8人,其他都是体音美;余下的32人,18人或在乡镇工作,或在深圳等地创业(可惜高考没这两类),14人复读后也考上了大学。从此我校一直保持着文、理、外、体、音、美全面培养的格局,我在省先代会上发言的题目是《我们平反了83位“差生”的冤假错案》,在报上发表的文章的题目是《郭橐驼工程》。
  我退休后,2004年在深圳讲学,这“83万人马”中的28人在海景酒店宴请我,并送我一尊包公塑像,基座上有两行金字:“冤假错案幸有包公平反,八十三万未步曹操后尘。”转差竟把我从“曹操”转成了“包公”,乖乖!
  (作者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师小区24栋304室 邮编:430079)
  ■责编:唐河 插图:董苇 (本文编号: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