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家庭作业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作者:胡庆芳
2000年美国公众议事基金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64%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作业量适中,25%的家长反映孩子的作业量不足,只有10%的家长认为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了。
2006年,美国学校健康教育小组的调查同样发现:学生的家庭作业比10年前减少了。在接受调查的44.8万名学生中,每天做家庭作业时间达到1小时的学生人数已从1997年的86%降至2005年的64%。
尽管如此,2006年下半年,美国先后出版了两本新书,建议取消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家庭作业之谜》的作者阿尔菲·科恩认为,过多的家庭作业只会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本书《状告家庭作业》的作者莎拉·贝内特指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关联。
家庭作业是徒劳无益的负担,还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这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怎样布置家庭作业最有效果
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哈里斯·古柏和他的研究小组长期致力于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研究。他发现,在14岁至16岁的中学生中,做家庭作业的学生比不做家庭作业的学生成绩优秀。在小学阶段,家庭作业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不明显。
因此,哈里斯·古柏认为,不同年级的家庭作业应有不同目的。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家庭作业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格。高年级学生则要通过家庭作业促进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强化。
现在,研究小组关于如何布置家庭作业的很多建议已被教育行政部门采纳,其中包括:
1.家庭作业一定要有必做部分。对于必做的家庭作业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应提供补偿教育机会。
2.家庭作业一定要有选做部分,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所有家庭作业都必须规范批改,以作为诊断学生学习问题和实施个别化教育的依据。
4.家庭作业中涉及的内容都应在正式上课之前或之后出现,对课堂教学内容构成有益的补充。
5.家庭作业不应被用来传授复杂的技能,而应该关注简单的技能或整合已掌握的各种技能。
6.学校不应过多地向家长强加指导家庭作业的责任,家长要做的是营造能够促进孩子独立学习的氛围和环境。
什么样的家庭作业最有意义
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要给更多的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家庭作业贴近生活。它的原理很简单:当鼓励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特别深;当孩子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会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时,那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越发有意义。家庭作业不再是简单的抄写和计算练习,它包括了发生在学校之外的有助于身心成长的经验。作业的形式千姿百态,可以是读书、听广播、看电影,或听邻居长者讲故事,或是假日旅游,以及去作田野调查。
贴近生活的家庭作业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毅力、责任心、自信心、成就感和时间管理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家庭作业中发现和发展学生一些无法从学校获得的才能,比如,音乐、美术、戏剧、机械,等等。一些教师还专门设计家庭作业以帮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习能力和发展研究能力。
实践证明,这种贴近生活的家庭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可以及时地发现社会对自己所学知识的需要,因而,他们对学习也产生了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
如何指导家庭作业最有帮助
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和田纳西州州立大学心理学联合研究小组发现,学生在家庭作业上需要帮助的程度主要受年龄和学习习惯的影响。为避免越俎代庖,家长和教师需要弄清学生作业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一个合作伙伴的角色介入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该研究小组对家长的建议包括:
1.保证孩子每天晚上都有一定的家庭作业时间。
2.过问孩子是否理解家庭作业的要求。如果不理解,要与孩子一起解决一至两个问题作为示范。
3.让孩子把教师批改过的家庭作业拿给自己看,以便对孩子哪里没过关,哪里掌握得很好做到心中有数。
4.在家长和孩子都不理解家庭作业的要求时,或家长也不能够提供帮助时,切记不要害怕跟教师联系。
5.任何时候都不要替孩子做家庭作业,而是要帮助他们学会自己完成。
6.让孩子们知道家长对家庭作业非常重视。
7.对孩子作业的进步要慷慨地当面表扬,并且形成习惯。
8.让孩子把得意之作收集起来,创建一个“代表作品集”。
此外,在美国,针对中小学生的家庭作业俱乐部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俱乐部由图书馆、学校或社区主办,有专门的教师、大学生志愿者担任辅导员,他们每周定期与学生们会面,针对家庭作业内容解惑答疑,或就学习态度、心理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课外学习中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整体的、长期的课程学习。
学区教育行政部门表示支持家庭作业俱乐部的实施,它使孩子们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得到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这是针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进行补充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美国政府履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承诺的具体体现。
(摘自2007年2月26日《中国教育报》)
■责编:子丑 插图:陈罡
(本文编号: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