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6期

教育科研,请你慢些走

作者:朱华贤




  去年立项时还是挺新颖的课题,到今年结题时却被说成过时了、落后了。教育科研的“日新月异”让教师们措手不及,也使研究失去了应有价值——
  
  近日,某小学教科室主任写好一篇教育科研的结题报告初稿,专程赶到教科所,想请那里的专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叙事方面的研究报告,是去年立项的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专家翻阅后眉头一拧:“说实话,这课题已经不大新了。”教科室主任连忙解释说:“这是去年刚刚立项的,当时大家都说很新的,怎么只一年时间就不新了?”专家说:“现在教育科研的发展之快,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你去看看,教育科研杂志上有关教育叙事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最近时兴的是‘科研共同体’和‘校本沙龙’,如果你写的是这方面,那肯定会被看好。”教科室主任一脸苦相:“这可是我们七八个教师花了一年时间才完成的,为了写这个稿子,我足足花了半个月时间,还开了好几个夜车。”
  去年立项时还是挺新颖的课题,到今年结题时却被说成过时了、落后了。这种情况,许多学校的教科室主任也许都经历过或听说过,教育科研“日新月异”的态势也或多或少地感受得到。值得大家深思的是,我们究竟该怎么看待这种教育科研的“日新月异”现象?
  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墨守成规是死气沉沉的代名词,必然缺乏生命活力,但创新也要沉稳,也要脚踏实地,更要有远见。创新绝不是每天都有新花样,也不是一刻不停地变来变去。否则,就近于折腾和胡闹。就整个世界或事物整体而言,日新月异是必然的趋势,但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如果一天一个样,那可能就是一种灾难。
  从表面上看,不断地变换,似乎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发展,实质上是没有深思熟虑,是肤浅,更是缺乏远见。要想让山坡上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形成茂密的森林,就得让它牢牢地扎根于某一方土地,保证其充分地吸足水分和养料。如果今天听别人说种松树好就种松树,明天听人家说种槐树值钱就马上改种槐树,后天又种柏树……如此变下去,这山坡还能形成森林吗?我们搞教育科研也一样,要想自己的课题有价值,具有较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做深做透,必须“莫为浮云遮望眼”。为什么如今基础教育中的许多课题总是做一个丢一个,没有推广价值?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赶时髦、急就章,它们生得快,死得更快。课题研究是一桩慢活、细活,需要静下心来细细琢磨,反复实践,它不同于时装,不同于首饰,更不能刮风般地流行。
  教育科研的“日新月异”是浮躁和浅薄的表现,而相对不变才是一种成熟和深入的标志。遗憾的是,眼下许多地方的教育科研没有形成深入研究的氛围,也没有一种促使大家静下心来研究的保障机制,过繁过多的各级各类评比又诱导大家追求短平快,追求新闻效应,在反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教育科研最应该检讨的就是过分追求新奇快,新花样太多,一路上,眼花缭乱,摇摆不定,跌跌撞撞。
  教育科研,请你慢些走,走稳些!
  
  (摘自2007年3月12日《文汇报》)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