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7期
“木桶理论”是否忽悠了我们?
作者:韦 清
近日连读了两篇反木桶理论的文章,总算觅到了知音。一是《像王金战那样当老师》(《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18日)。文中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数学教师、人大附中网校校长王金战的教学艺术与教育理念。他极力反对“木桶理论”,强调特长论、强项论、二励论(激励、鼓励)。“在他看来,学生身上最长的那块板,才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础。”他提出了“优秀从强项开始,优秀从特长开始”的观点。他说:“你不能让西红柿苗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而我们的教育现实中,更多的是试图让西红柿结出苹果,让小草长成大树,把蜗牛驯化成兔子。这种无视个性无视差异无视特长的“补短”,是一种无视事物成长运行规律的盲目嫁接,制造的是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各自的优势被生硬地削平了。优势是生命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是创造力的兴奋区域。优势弄丢了,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还奢谈什么创造力?“木桶理论”引入教育成为一种抹杀优势的荒唐谬论,而我们的很多专家、学者、校长、教师还将其供奉着、传播着、阐释着,是否滑稽可笑?
另一篇是《胡飞:修改“木桶理论”的高中生》(《教师博览》2007年第1期)。作为高中生的胡飞,以他的单科突进,他的“不务正业”而取得的初步成功,也悄然将“木桶理论”搡了个跟头。现就读于湖北省钟祥市实验中学的高三学生胡飞,在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内创造了人生道路上的一段神话:创办“楚天工作室”,接洽网络业务;撰写三十余万字的《黑客实验室》一书;兼任武汉市壹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顾问;研发出“幻影系列软件”;经济上完全独立,每年除交给父母二万元之外,还不断匿名捐助弱势学生……谁曾想,这就是沉迷于网络世界、让家长揪心老师费心而他却一片痴心、中考成绩仅仅为220分的差生?就是这个知识底子薄得可怜的胡飞,硬是在短时间内自学掌握了网络设计、网络安全所需要的高等数学知识,打通了向网络世界出击的更加广阔的渠道。他说:“我上大学有个前提:我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汲取。如果大学课程与我的兴趣和志向不符,那么,北大、清华对我也没有意义——我去了也会打道回府的。”他不是因为要上大学而研究天书一样的他并不喜欢的高等数学,而是他酷爱的网络编程网络设计需要数学支撑。上什么样的大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探索到更多的奥秘。即使进了大学,如果自己的优势得不到足够的发展,他也就没有继续待下去的必要了。
既然如此,我们相信,在他深爱着的网络世界,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想办法克服,没有什么能够成为阻挡他在网络世界探究的理由。他和同龄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坚持为自我活着为兴趣活着,活得纯粹简单轻松潇洒!在牺牲节假日、牺牲个性甚至牺牲健康,拼命“补短”、拼命追求学分追求学历追求名牌的当下,他完全属于另类!这样的另类和那些追求全面发展的被应试教育打磨得规规矩矩的学生相比,谁更有创造力?这是不言而喻的。他轻装上阵,他的学习是愉快的精神之旅,而很多同龄人的学习却是体力的消耗精神的损伤。
其实“木桶理论”不应成为束缚我们教育实践的紧箍咒,因为很多杰出人物都曾有偏科的老底——数学考零分、仅凭一首诗写得不错就被闻一多录取到山东大学的臧克家,数学常常不及格而偏爱文史哲的伟人、诗人毛泽东,精于数学推算而语言表达欠佳、在中学教书难以胜任的陈景润,还有数学考了零分而被清华录取后来成为历史学家的吴晗,数学不及格而成为清华大学学生的钱钟书……当代走红少年作家韩寒曾公然宣称: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面对这些都有一块最短的“木板”的人,谁能怀疑他们的创造性?他们都巧妙地避开了自己的弱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成了各个领域的冒尖户!幸好,这些人的老师不懂什么“木桶理论”,否则,单盯着他们最短的那块木版,强迫他们“补短”,中国现代史上至少又有几位精英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补短求全整齐划一塑造全才与完人,是违背辩证法的。许多天才都是有极端缺陷的人,正如山峰与峡谷,峰有多高谷就有多深,没有高低之分的是平地。再进一步说,作为教师、校长、家长,谁曾是各科全优的学生?全面发展与各科全优只不过是一个梦幻罢了!
“取长补短”远不如“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是泯灭自我把自己改造成别人,而“扬长避短”是使自己的优势更加突出从而使自己更加个性化,前者是自卑压抑被动的,后者是自强舒放主动的,二者的效果迥然不同。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终极目的是自我实现,人生就是不断挖掘自身潜能的过程,是不断成为真实自我的过程,只有这样,人活得才有价值有尊严有乐趣。丁肇中教授多次强调,研究学问“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兴趣,不能因为别人反对你就停止。”据有关材料显示,美国曾对2000多位著名科学家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多数人都出于对某一领域的问题有强烈的兴趣,进而忘我乃至疯狂地工作。看来从兴趣出发从强项开始,人生才能走得更久远更辉煌更富有激情与诗意!
没有一种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将营销管理界的“木桶理论”引入教育,加上考试制度的教条化,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进程,制约了人才的成长速度,破坏了人才多样性的人文环境,从根本上说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更是格格不入!我们一直呼吁教育要适应学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反对让学生削足适履成为教育的殉葬品,可为什么总是干着剥夺学生权益泯灭学生个性的蠢事?这样的行径何时才能真正得到遏制?
(作者地址:山东省齐河县教育局 邮编:251100)
责编:唐河(本文编号: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