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7期
“80后”老师遭遇“90后”学生
作者:狄多华 张 鹏
“端午节好歹也是纪念一个男人的节日,到那天男生作业布置少一点,女生多一点,这样行了吧?”
年轻的数学老师王恺像是在解一道数学难题,耐着性子,微笑着和他的学生讨价还价。
前不久的3月8日,他给班上的女生开了绿灯,“女生作业是男生作业的子集。”正课内容一结束,班上的男生就一声盖过一声地起哄也要作业“减负”。
王恺是兰州市十四中的老师,标准的“80后”。讲台上的他,灰西装,白衬衫,声音洪亮,底气十足,格外精神。听课的是43个和他年龄差不了多少的高一学生,其中“90后”就有30个。
老师和学生最终讲和了,条件是:选“六六大顺”这一吉利数字作为当天家庭作业的数量。
为了“打入敌人内部,以期分散瓦解”,王恺笑称“自己在‘90后’边缘游走”。原本讨厌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的他,放弃周末,主动从网上下载50多集,一边看,一边做笔记、背台词,目的只有一个:和学生交流时冷不丁说上两句台词,会让学生感到老师离他们的世界并不遥远。
“喜欢我这个人,再喜欢这门课。”和王恺一样费尽心机和学生打成一片的“80后”老师不在少数,尽管年龄优势原本使他们更容易接近这群学生,但他们并不敢掉以轻心。
连日采访,不时听到“80后”老师“与学生斗,其乐无穷”的自嘲。他们已然摸清了学生的“底细”:老教师“哄一哄,吓一吓,诈一诈”的“三字经”已成为老黄历,“现在的孩子根本不吃这一套。”
让王恺高兴的是,他所带的班级数学成绩并没有因为作业的减少而降低,相反,仅次于重点班。在16岁的韩璐璐眼中,王老师挺幽默,“一肚子时尚的词语,一下子拉近了和我们的距离。”班上有男生长得胖,王老师会说长得真“Q版”,“连我们都还不知道什么意思呢!”
“90后”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极不相符
不是当场抓了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行”,英语老师朱香萍是不太相信自己起初的判断的。眼泪在男学生的眼眶里打转,“事实明摆着,咋就百般抵赖,睁着眼睛说瞎话?”
头疼的事同样降临在同事张媛的身上,每学期末学校都会组织一次学生对老师的民主测评,学生给老师打分。令她心寒的是,只要平时对哪个孩子批评多一点,就会遭到报复,“怎么坏就怎么说。”
“现在老师都不敢说学生,不然学生动不动就以‘我要像我们班的某某女生一样离家出走’相威胁。”在陶莹老师的班上,曾发生过3名女生集体离家出走的事情。
有个学生曾这样戏弄他的老师:上午老师让他罚站,下午他便打电话通知老师:自己在黄河边上,想不通要跳黄河。急坏了的老师,动员所有没课的同事四处找。就在所有人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黄河沿线团团转的时候,老师的电话又响了:“我在校门口,看你以后还敢欺负我。”
“打不得,骂不得,重不得,轻不得,苦口婆心又嫌你婆婆妈妈。”陶莹跟自己的学生时代比了比,非常感慨:“‘90后’的学生简直不可思议,我们这一代哪敢当面顶撞老师啊,现在的孩子,即使是犯了错误,还跟没事儿人似的。”
让“80后”老师感到“90后”学生难教育的不止这几位女老师。有问题,学生动辄投诉媒体,上告教育局。“12345(市长热线),有事找政府。”是很多孩子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老师很是无奈:“在‘90后’学生面前,老师是唐僧,只能念念经。”
在学校政教处兼职的兰州市十一中教师史鑫,成天接触的是学校“最好的学生和最难缠的学生”。有一次,他苦口婆心连续3天给一个问题学生做思想工作,学生请来了家长,家长也似乎被感化了。可后来才知道,所谓的家长是学生花钱雇来的,真实身份是学校附近市场上卖面的商贩。
上级部门常常转来对学生投诉的反馈,称有学生反映学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落实一下。“像没头的苍蝇一样认真地查来查去,结果不是子虚乌有,就是夸大其词。”这让史鑫很烦恼。
“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极不相符”是“80后”老师对“90后”学生最多的评价。“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有老师这样概括“90后”学生。
一名女教师举例:两名女生闹矛盾,一女生想借班主任之手打压对方。于是精心策划,自编自导了一出“借刀杀人”计。描摹笔迹假传纸条,让一个不知情的学生向班主任谎称对方要收拾她。匪夷所思的是班主任之后的调查完全在该女生的掌控之中,甚至连班主任要问的问题,也被该女生事先猜测得一清二楚。
其心思之缜密,令班主任老师自叹不如。最后还是被经常批阅作文的班主任在笔迹上察觉出蛛丝马迹,戳穿了“阴谋”。
从“4+2+1”到“非常6+1”
让众多“80后”老师困惑不已的是:不但成天要和学生“斗智斗勇”,而且还要时不时面对来自学生家长的刁难和无理要求。
“学生为什么不怕老师?就是因为后面有家长撑腰!”有“80后”老师愤愤不平。“‘70后’的人认为我们这代人桀骜不驯,‘90后’的人认为我们观念太陈旧,根本不放在眼里。”这句话多多少少道出了不少“80后”老师的苦衷。
生在改革开放年代的语文老师谈放,笑称“80后”是“吃着5分钱冰棍长大的一代”,现在的孩子对5分钱根本没概念。谈放坦言,尽管老师的确有资历差异问题,但学生家长不信任“80后”老师的现实总让老师们觉得别别扭扭。
尽管“80后”老师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代”,但很多老师仍认为“90后”学生的物质条件要比他们优越许多。在王恺看来,无论怎样,家长和老师的目的是一致的:一切为了孩子。问题在于现在的家庭溺爱孩子比“80后”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说,以前家庭溺爱孩子的模式是‘4+2+1’,现在变成了‘非常6+1’,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样惯孩子,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宠。”
有老师发现“90后”学生家庭有相当比例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是父母都正处事业上升阶段,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大多扔给爷爷奶奶,孩子的家庭教育大打折扣。
放下棍棒和学生做朋友
“你可以不和他有同样的兴趣,但你要主动接纳他们的兴趣。”美术老师李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搭建起和“90后”学生沟通的桥梁。
她在雕塑课上,要求学生穿旧衣服,挖红土,和泥巴,而不是使用干净便捷的橡皮泥,结果学生的热情高涨。“其实‘90后’也有纯真质朴的一面。”李娟总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
语文老师高扬有着相同的感触。深入其中,高扬觉得“90后”孩子其实很有想法,很有观点,“孩子们挺可爱的。”“换一种评价体系,可能看到的是希望。”高扬说。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换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让张钰老师感到海阔天空。早读时间学生悄悄说话,屡禁不止,她便轻声地询问:“写封情书也要读出来吗?”学生们轻松一笑,就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出人意料的解决了。
“放下传统的棍棒教育,和学生做朋友”,已是不少“80后”老师的共识。
“平时调皮捣蛋,可关键时候还蛮懂事的。”当班主任的刘莉老师一次生病住院,班上年龄最小的刘飞只有11岁,天天打电话问长问短,甚至在电话里隐瞒了班上几位学生没交作业的事,只是“害怕老师生气影响身体康复”。就这样,他和年龄整整大他一轮的班主任私底下成了朋友。
班主任魏惠斌常常采取和朋友一样商量的口吻对待“90后”。“你这个头发不理,明天领导检查我脸上不好瞧啊。”下午这名男生的长头发终于理了。
“人对工作的责任心、能力、水平、道德素养,与代际划分没关系。”从教三十多年的兰州十四中校长张德文说,在他的学校,“80后”老师绝大多数还是教学骨干,“能做事,也确实做了事。”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兰州二中校长赵燕,他这样评价“80后”老师:“尽管‘80后’也是独生子女一代,也曾经是家里的掌上宝,但从教后他们也在不断地调整各种关系,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兰州市八中校长徐刚在实践中有思考:“课堂教学上,要求老师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关注孩子。人和人是有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不是就知识论知识,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与老师情感的投入成正比。”
徐刚的想法是,学生关注的,老师你一点不关注,怎么去引导?老师应该了解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不能一味制止,不然会适得其反。
当着王恺的面喊他“老王”的学生,显然并不害怕自己的王老师。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学生也经常会和王恺“喧一会儿”(当地方言,聊天),学习生活有什么问题了,王老师的手机总会响起,俨然成了学生们的“青春热线”。
(摘自2007年4月2日《中国青年报》)
责编:熊春阳 插图:陈罡
(本文编号: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