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我为何而生
作者:罗 素
“我为何而生?”这是一个难参的人生之题,但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罗素的回答是:爱、知识和怜悯。这三者囊括了西方文化的精髓。纵观罗素的一生,可以说痛苦与欢欣并存。不过自始至终,痛苦也是他生活的动力。在心底里,他还是像雪莱的诗里写的那样:“爱波涛暴风和狂澜——几乎任何事物。”深沉的爱和痛苦汇成一股崇高的悲悯的力量,指引他去追求人类更为理想的生活。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飓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我之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我常常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这正是我透过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我曾以同样的感情追求知识,我渴望去了解人类,也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同时我还想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引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带来负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摘自《罗素自传》,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插图:姚腊远)
责编:王海仔 (本文编号: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