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加拿大的“细节浸入”育人方式

作者:赵 青




  加拿大学校教法语,经常使用“浸入”这个词,意思是让孩子在纯法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语言。
  其实,在加拿大,不论学校教学,还是培养孩子自立、平等、合作、创新等观念,都十分注重“细节浸入”,让孩子从小事开始,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学习生存之道。
  “让孩子自己做”,这是加拿大老师常对家长说的一句话。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只能送到教学楼门口,孩子自己背书包排队进楼,先找到各自的衣钩,挂好外套、帽子,换上室内用鞋,再走进教室。对于三四岁的孩子,大冬天穿脱厚外套和雪靴,还真不是件容易事,但孩子的自立观念从此开始生根。
  从小学一年级起,加拿大孩子就开始自己制订“日程表”,每天记录新学生字、作业内容,要去图书馆借或还的书以及近几天要做的事情。这无疑能有效地锻炼学生自我管理和分配时间的能力。
  在加拿大,老师每天都安排学生从班级或学校图书馆自选一本书带回家,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自我学习能力。为使孩子敢于和善于表达,各班都会组织多种活动,其中“展示和讲话”是加拿大孩子从幼儿园时期起就熟悉的一种典型方式。每个学生每周都有固定的“展示”时间,或介绍玩具,或讲故事,“展示”结束后要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对于害羞的孩子,老师总是尽量鼓励,哪怕只说一句话,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培养孩子爱国、尊重他人和团队精神等方面,加拿大学校同样注意“细节浸入”。每天早晨9点上课前,学校都要播放国歌。只要国歌响起,所有在校师生都要立即放下手头的事情,肃立跟唱,直至英法两种版本的国歌播放完毕。送孩子的家长也不例外。有时,迟到的学生在国歌响起时可能恰好刚脱下外套的一只袖子,他们也必须肃立不动,等国歌播放完毕再脱另一只袖子。见过这种情形后,再看加拿大人无论什么场合,一听到国歌马上肃立跟唱,就一点都不惊讶了。
  在加拿大,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同班上课,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待遇,这使平等对待的观念深入所有孩子的心灵。每逢期末,学生成绩即使只作综合评价,成绩报告书也都是经班主任签字后封入信封,再由学生转交家长。开家长会时,班主任和所有学生的家长都是一对一面谈,从不在有外人在场时谈论学生的优缺点。学校也不会公开学生的家庭背景等信息。家境困难的学生如在订餐、订奶等方面需要资助,私下讲明原因后,学校就会暗中相助。
  润物无声。以“细节浸入”的方式教书育人,孩子不仅乐于学习,也能够更深切具体地懂得做人做事的“大道理”。
  (摘自2007年6月1日新华网)
  责编:子 丑 (本文编号: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