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中小学教师减压“十招”

作者:东方雨




  作为教师个人,必须想方设法给自己“减压”,以防疲劳综合征缠身。在此提十条“减压”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讲多练为上上策
  
  教师的很多工作负担,都是因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带来的。如课后作业多导致批改量大,学生听了课不会做作业需辅导,利用下堂课的时间讲作业问题,不如你在课堂上用1/3的时间重点讲解,用2/3以上的时间组织练习,不仅达到了巩固新知识的目的,教给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量,学生欢迎,你也可以腾出许多时间干别的。
  
  第二招——充分利用记忆规律,巩固知识点、能力点和考点,减少学生的复习用时,也就减轻了你自己的负担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记忆规律直接相关,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注意按记忆规律安排教学,使学生所学在规律的作用下自然地达到熟练程度,你就不用担心你的学生应对考试的问题。即使学校非要用考试成绩给老师排队,只要你“功在平时”,你学生的成绩就差不到哪里去,你就不必担忧,无忧身自轻。
  
  第三招——备课重视“两个利用”,减少重复劳动,节省时间和精力
  
  一是利用好旧教案。自己的既有教案,不仅有自己对教材研究的所得,而且有教案实施的体会,只要把变化了的学生因素加以考虑,再加上日常有关该课的一些知识、方法的积累,就很容易在最短时间内形成高质量的新教案,不必次次另搞一套走形式。
  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网上关于所有中小学教材每章每节每课都有很多的教案、资料、体会可借鉴,使用网上搜索或者申请为网上学科的会员,很容易就获得这些东西。你要考虑的重点就是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生成教案也就容易快捷得多了。
  
  第四招——多浏览本专业新的学科报刊,积累和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缩短思考某些问题、寻求最佳解决方法的时间
  
  由于我国中小学的相似性极强,很多优秀教师在报刊上发表的教学方法、体会、心得拿来稍加改造即可运用,不必都要自己通过实践总结一套,费时费力,可能还远不及人家的东西用起来的效果好。我们的主要问题是解决好拿别人的东西用起来可能产生的“水土不服”的问题。
  
  第五招——不要真生学生的气
  
  学生的顽皮和捣蛋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确实让人哭笑不得,有时候也需要不得不拉下脸来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行为过分到了让老师生气的程度,需要收敛、反思、改正。但转过身来,我们就应让生气的心绪飞往九霄云外,该做啥做啥,不要去跟学生较真,非要想方设法把学生收拾得服服帖帖方肯罢休,那样做不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而且无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第六招——以平常心对待先进、优秀等荣誉,工作干到问心无愧即可
  
  教师的职业本不是轰轰烈烈的职业,是一项原本就很平凡的工作,但面对下一代,我们又必须做到无愧于学生。因此,不要被荣誉所累,能来的让其自然来,能丢的全都丢开,不要总想着自己比别人干得多,比别人干得好,领导看不见,同事不买账等工作之外的东西,人无奢望心自静,平常心是身体健康的良药。
  
  第七招——花公家的时间,锻炼自己的身体
  
  中小学教师工作再忙,一些学校不够“以人为本”的规定再严,可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是不会限制教师参与锻炼身体的。早去几分钟,晚走几分钟,每天挤出一个小时用于锻炼身体是可行的。坚持锻炼身体,对于愉悦身心、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都是十分有利的,用的又是工作时间,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八招——积极参与正常的集体活动和社交,少交酒肉和牌场朋友
  
  我们一些同事对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常觉得是浪费时间,不大愿意参加。也正是这种心态,使他们失去了很多社交活动和缓解疲劳的机会。集体活动,大多用的是工作时间,基本上都能得到学校的支持,如果积极参与,至少可以使我们从紧张的工作氛围中得到一段时间的解脱,使身心得以休息,我们不应放弃这种机会。另一方面,有些同事结交了一些酒肉朋友或牌友,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或打牌打得整夜不睡,这都 不是愉悦身心,而是自我摧残身体,我们应当远离这类“朋友”。
  
  第九招——再忙也不在星期天工作
  
  与家人、朋友一起开开心心度过星期天,使身心从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得到完整的休整,全面的恢复。要知道工作是永远干不完的,是没有最好的。即使你干工作累死了,明天的太阳还会出来。我们需要多看到一些明天的太阳,让照亮别人的蜡烛燃烧得时间更久更久……
  
  第十招——用心“经营”好家庭,建好自己的避风港
  
  舒心温暖的家庭是每个人解除疲劳、休憩身心的最佳处所。中小学教师,劳动强度大,收入不丰厚,社会地位不高,当今社会中钱、权因素对家庭的稳固作用和离散作用都不具备,因此我们就必须用心、用爱来“经营”我们自己的家庭。爱和付出是家庭稳定的支柱,只要我们用心呵护,我们还是能够建立起一个温馨的避风港的。
  (摘自“中国教育人博客网”)
  责编:疏唐泽 (本文编号: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