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永远的“蛤蟆眼”

作者:吴 强




  对于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蛤蟆这种两栖动物是再也熟悉不过了,看到它那身体表面密集如云的疙瘩和凸出的双眼就让我不由得心生厌恶。老天可能真的是有意捉弄人,我越是讨厌越是被分在了“蛤蟆眼”的班里(八十年代初,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匮乏,作为校长的他也是要代课的)。
  “蛤蟆眼”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名叫张成银,由于生着一脸不知其名的痘痘,加上一双和蛤蟆一般凸起的双眼,顽皮的我和一些同学便从没把他当成校长,甚至连老师都不曾叫过一次,而是恶作剧地称呼他为“蛤蟆眼”。
  直到有一件事的发生,彻底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那是他第一次到我们班上课时发生的事。那天,卷着裤腿的“蛤蟆眼”检查完学校的卫生后,匆匆地走进教室,当他用那蹩脚的普通话讲出第一句话时,同学们不禁笑出声来。他不得不停下来用力地敲着桌子叫:“安静!安静!”经过一番闹腾后,教室里终于渐渐安静了下来。
  他开始了讲课,我清楚地记得,那节课讲的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导入这一课时,“蛤蟆眼”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鲁迅儿时曾经在课桌上刻了个‘早’字,同学们可不可以告诉我这件事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对老师的提问接惯了话茬儿的我马上就接了一句:“不爱护公物呗!这还用问!”我那故意拖着很长尾声的“响亮”回答惹得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看着校长老师的脸由白变红,继而变青,我知道自己闯祸了,这下可糟了!他如果告诉了我父亲,我还不得挨一顿好揍。想到这些,我心里不禁有些后怕起来。
  可没想到的是,事后“蛤蟆眼”不但没有告诉当时也正在我们学校当教师的我的父亲,甚至连一点儿批评责骂我的意思都没有,反而轻轻地走到我座位旁边,面带微笑地抚摸着我的头:“你就是学校吴老师的聪明儿子吧?”我点了点头。紧接着,他又说:“从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看得出他是一个很爱护公物的学生,希望其他同学能够向他学习,好吗?”听着他的“表扬”和教室里的热烈掌声,我的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下课后,“蛤蟆眼”让我到办公室去一下。走在通往办公室的路上,我心里不停地责骂着:死蛤蟆,癞蛤蟆,刚才还“阳光灿烂”的,转身就变脸儿,还是个校长呢!鬼校长,破校长。从教室到办公室仅仅几十米的路程,我却觉得相距几百米。当我磨磨蹭蹭地推开办公室的门,准备接受他的惩罚时,让我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只见“蛤蟆眼”和颜悦色地为我递上了一杯水,并交给了我一张纸条:“吴强,老师知道你很聪明,有句话的意思老师不怎么懂,麻烦你回去帮我看看,好吗?”这时,我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接过纸条,我把胸脯拍得老高:“没问题!蛤蟆……”叫惯了口的我刚喊出“蛤蟆”两个字赶紧改了口:“是,张校长,您放心吧!”带着满肚子的骄傲和自豪,我跑出了办公室。
  回到教室,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纸条,几个刚劲有力而又工整的钢笔字映入了我的眼帘: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看着这几个字,不太明白其意的我匆忙找来了汉语工具书,当我查阅后,却傻了眼,这“蛤蟆眼”什么意思呀?这不就是在说我吗?
  后来,我在作文本上陆续看到了他给我留下的那些意味深长的话语——做人不可华而不实;不要做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学生。看着看着,我的眼泪不知不觉溢出了眼眶。此时,我才真正明白校长是多么的慈爱!多么的伟大!为了呵护一个孩子幼小的心灵,维护强烈的自尊心,在学生给自己造成没有“台阶”可下的困境之时,竟然还能够做到不愠不火,反而以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影响教育着学生。这该是具备一种怎样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的老师才能做到的呀!
  从此,我再也没有叫过“蛤蟆眼”。
  如今,我早已走上了光荣而神圣的讲台,而张校长却在一次车祸中不幸丧生。每年的夏季,我都会去乡村田野的小路上走一走,把自己特意捕捉的一些小昆虫扔到那些浑身长满疙瘩、大眼睛的蟾蜍面前,远远地注视着它们吃食。因为只有这样,我的心里才会少一些内疚,少一些自责。
  (作者地址:湖北省枣阳市姚岗镇中学邮编:441205 插图:廖新生)
  ■责编:熊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