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一个美国孩子墓地的启示
作者:沈 栖
一个总统的陵墓和一个孩子的墓地毗邻而居,这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少年来,引来多少人驻足观瞻,也令多少人凝神深思。这个孩子墓地的故事给人们哪些启示呢?窃以为——
启示之一,人的职位有高低,身份有贵贱,但人格是平等的。格兰特是一个堂堂的大国总统。他在美国内战时任北军统帅,战争中建立的功勋和良好的风范赢得了美国人民的敬重,1866年,格兰特被授衔为美国第一位四星上将;1868年,当选为美国第18任总统。而那个孩子,名不见经传,随着岁月的侵蚀,连墓碑上的字迹也漫漶不清,堪称“无名氏”,两者如同霄壤。然而总统陵园和孩子墓地相邻,并无以“贵”凌“贱”,更无以“贵”逐“贱”,一介草民能在达官显贵面前保持做人的尊严。
启示之二,“私人领地”是神圣的,哪怕是死者的墓地。18世纪中叶,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在一次演讲中说:即使是穷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他的寒舍,雨可以打进他的寒舍,但不经主人同意,英王却不能踏进寒舍。后来,这番话在传播中演衍成一句西方妇孺皆知的名言:“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穷人的寒舍缘何能成为抗击王权的“堡垒”?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被法律认定为“私人领域”,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孩子的墓地自然是死者的“私人领地”。他父亲在转让土地时与新主人有买卖契约,规定“永不可毁灭”孩子墓地。契约即是法律的凭证,孰敢无视?孰能胡来?法律认可并保护每个人所拥有的“私人领地”(即便是墓地),这已成为西方文明国家的普遍价值观。
启示之三,政府公权不可侵犯公民私权。营造格兰特总统陵园,政府其实已成为孩子墓地所在地的主人,但是,美国政府并没有采取我们常见的对待所谓“钉子户”的粗暴办法,对孩子墓地一铲了之,甚至也没有擅自迁移,而是重新修整,纽约市长还亲撰碑铭以示纪念。这充分凸显了公权对私权的尊重。现代文明认为,“国家的作用是保护人身安全和健康;保护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抵御任何暴力侵犯和侵略。一切超出这一职能范围的政府行为都是罪恶。”(路·冯·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在公民权利感和法治意识越来越觉醒的时代,理性的政府和理智的官员,应学会以平等的姿态与公民在利益上进行沟通和博弈,应该习惯于公民在法律框架中对自身权威的挑战,习惯于公民对自身超越“契约”的行为说“不”,习惯于在实施每一个行政行为时都自我审视一下是否有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即便是以“国家”或“民族”的名义。
在美国一个孩子墓地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草根的尊严、私权的神圣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文明景象。
(云舒荐自 2007年6月23日《联谊报》 插图:李细玲)
■责编:蔡兴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