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新“上山下乡运动”的制度想象

作者:陈统奎




  “我做财务报表编制,进行财务分析,把不必要的成本砍掉,设计一个成本最小化的物业管理制度。”任杰说,物业管理需要居民买单,小成本就是小负担,因此制度设计将物业管理办公室和叶庄村“两委”合署办公,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人员调配机制,以节约管理成本。
  在任杰看来,因为物业管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就是村集体企业,必须通过制度来规避将来可能发生的村干部以权谋私行为。因此他制定的物业管理制度以工作制度化为中心,一条线管内部人员,如保洁、保安、维修、财务、收费、监督和办公室人员等的管理制度;另一条线管外部人员,如居民公约、居民须知、物业管理合同、装修管理规定、公共环境管理规定、消防管理规定和摊点管理办法等。
  任杰给管理团队设计的工作方针是“人性化、制度化、便捷化”,对居民不称“管理”而称“服务”,将服务理念带进村委会。在任杰的办公室,墙壁四周挂满一块块印着各项规章制度的牌子,这一切都是一位毕业不满一年的大学生“村官”的“杰作”。
  对于小区里的农民来说,他们面临着一个“市民化”的阵痛期;对于村委会来说,也将由“村”改“居”,从为农民服务转向为居民服务,帮助农民缩短阵痛,“为农民‘居民化’出一分力”,这是一个新挑战。摆在村委会面前的两个紧迫问题是,失地农民的谋生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
  任杰还将“信息化管理”带入村委会,在楼长们的协助下搜集基础信息,将居民的房号、就业问题、家中主要人员、是否有留守儿童或老人、是否有残疾人、是否享受低保以及低保账户等信息一一入库,然后分析归类,针对性服务。比如,对待业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劳动培训,劳务输出,今年一季度便向县开发区输送了420名劳动力。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任杰也有一套新思路。他成立了一个关爱资金,向社会募捐,目前资金规模很小,但每个留守儿童生日都能买件小礼物送上。此外,他与附近的宿迁经贸学院合作,将美好家园小区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们定期过来与留守儿童开展活动,任杰说,这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在活动中完善性格”。
  采访任杰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关键是,这一切都不是纸上谈兵,他已经将这些专业知识变为实践行动,正在改变一个社区的命运。任杰还讲述了一件让他“很有成就感”的事。今年,他当选了沭阳县政协委员,他的提案是,希望上级政府为小区多修几个公共厕所,因为老人上下楼不方便。做提案时,他首先测量,然后画出图纸,预算出成本。“前几天政协回复了,马上派人来修建。”说完,任杰露出灿烂的笑容。
  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寄语大学生“村官”——实干、真干、巧干、科学地干,翻译成政治术语,是科学执政、专业化执政,告别瞎指挥。张新实告诉记者,宿迁正在经历前无古人的城镇化大变革和新农村建设,城市化与农庄化并举,这一过程,1.2万个自然村将浓缩为2000个集中安置点,对公共管理和服务而言,这是一场革命性变革。
  “原来村干部文化水平低,视野小,处在大转型中还浑然不知。如果没有现代知识的新型干部人才,新农村建设是不可能的。现在农村的危险是没有新型人才,我们求贤若渴。”张新实说,大量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出去,农村实现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经营,这是历史潮流,“而且是巨变”。
  显然,未来中国农村需要一批专业化管理水平的新型“村官”。“农村是一个大舞台,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这不是一句空话。”沭阳县委研究室副主任马宏砚说。
  
  想象三:情系农民的未来干部
  
  工人出身、从基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张新实特别厚爱大学生“村官”,今年2月中旬,他让组织部长白云萍带宿迁254名大学生“村官”去华西村培训了3天。在结业典礼上,81岁的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与年轻“村官”们互动时,妙语连珠:“你们不会永远是村官,有的可能是镇官,有的是县官、省官,我看也有当部级以上的希望,但是你们不能认为自己是下来做官的,而是来为人民服务的!”
  大学生“村官”制度,按张新实的理解,这是执政党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的一个战略部署。“了解基层,熟悉情况,感情接近,真情关心,这个很重要。”张新实以自己为例,他出生在南京,11年前到宿迁工作时,他惊讶地发现,原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乡之间“还有这么多差距”,内心油然升起改变人民命运的责任感,“有一种动力,时时刻刻在支撑着我们,再苦再累,都觉得很充实。当农民的生活被改善,我们也感到很欣慰”。
  底层出身的张新实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情感,他一般不接受企业家宴请,但到乡下走访,喜欢在农民家里吃便饭,拉家常,张新实也要求大学生“村官”首先要对农民有感情。“为什么?是因为80后的大学生对农民没有感情吗?”记者问。他答:“不是说没有感情,但他们不能自视清高,天之骄子容易好高骛远。”张新实要求大学生“村官”放下架子,从感受农民疾苦开始,从农村现实出发考量问题。不了解农村便无法了解国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三农问题。
  王丽,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沭阳人,23岁的她参加“1011工程”回到临镇的大房村当“村官”,选任村支部副书记。
  年初,村里的养猪大户陆方俊突然跑来村部向王丽求援——陆方俊投资近5万元盖了新猪舍,却因为建设时没有报批办理土地使用手续,被乡政府知道后,强令拆除。王丽很同情陆方俊,利用大学生“村官”的特殊身份直接跟乡领导沟通,获得一个互相妥协的解决方案,陆方俊补办土地使用手续,交保证金,今后如政府执行强制拆除,随时配合。后来,王丽又帮陆方俊申请了1万元扶贫贷款买猪苗。
  “她挽救了一个农户。”大房村村支书卞华山说。令卞华山刮目相看的是,这位大学生“村官”一一走访村里的贫困户,还以女性特有的身份优势去安慰一位3年前失去孩子、常常伤心落泪的年轻母亲,这些事,都是王丽来以后村委会发生的新鲜事,“村委会正在向服务型转变,大学生‘村官’做起来比我们更得心应手”。对此,王丽的体悟是:“我们不是非要为老百姓做很大的事情,小事情也做。”
  事实上,为农民服务无大事小事之分,关键在于大学生“村官”对农民是否“真情关心”。相比那些直接考公务员,从校门直接迈入机关门的同学来说,王丽在通过机关门的路上多了一层“农门”。这个“农门”,在宿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何通看来,是培养未来干部与群众感情的一个路径。
  起初,何通理解,大学生“村官”制度是省委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权宜之计,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视野太狭窄了,事实上,这是在延伸干部培养链。沭阳县委组织部较早意识到这个问题,除了省派“村官”,沭阳县又自己选聘了101名大学生“村官”。何通说,3年后,宿迁市将实现一千四百多个行政村每个都拥有一名大学生“村官”,不只是254个经济薄弱村。
  何通说,“1011工程”,由江苏省委买单并负责选拔和分配,宿迁市委则承担宏观管理任务,具体来说就是制度设计,完善配套措施。宿迁市委组织部将出台一项后续政策,大胆起用大学生“村官”,为他们“搭梯子”“腾位子”。
  根据这项即将发布的政策,到2010年,宿迁各县区担任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的大学生“村官”不少于15%,不少于总数30~50%的所在地大学生“村官”进入乡科级后备干部信息库。两年内,15%以上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助理岗位(兼职),每个县区有两名以上大学生“村官”在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担任实职(兼职),力争到2012年,全市有两名以上担任乡党委书记或乡长。
  2009年后,在公务员招录中,每年从招考计划中拿出20个左右的乡镇公务员职位。市、县(区)、乡镇各类事业单位,有空缺职位需补充人员的,优先考虑任职满3年、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
  “农民眼巴巴看着他们。”张新实说,宿迁敢于使用这批大学生,甚至准备付必要的成本。他说,整个宿迁乡镇干部,第一学历本科生一个也没有,比起他们一些人的瞎指挥,使用从村委会干出来的大学生“村官”,成本小多了。张新实也闻知,在一些地方,大学生“村官”打打字,写写标语度过3年就离开,“在宿迁不允许这样”。
  大部分大学生“村官”3年聘用期满后,他们的出路,张新实都给筹划好了。他坦率告诉记者,将用这批大学生替换一批干部,为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其实,去年7月15日的岗前培训班上,他第一次和大学生“村官”见面,就称他们为“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年轻干部”。
  “我们不要只把大学生留在机关里,还要把大学生放到基层去,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才干,建功立业。”江苏“1011工程”直接推动者、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王国生说。这便呼应了去年12月李源潮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十七大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要“努力形成来自工农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荐自《南风窗》2008年第10期)
  ■责编:唐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