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欧阳自远:中国探月的“领路人”

作者:吴志菲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38万公里,这是从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这个距离,对于光速30万公里/秒而言只是一瞬即至的距离,可是对人类而言这却是一段遥远的路程。
  那一刻,作为中国探月之路“领路人”的欧阳自远院士十分激动。几十年来,他“跳”出地球,站在宇宙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研究地球,就是为了在月球上留下中国人的脚印……
  
  为了人类的一大步“跳”
  出地球研究地球
  
  月亮,浩瀚宇宙中的天然星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美国宣布新太空计划决定重返月球,欧空局提出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日本、印度、乌克兰、德国、俄罗斯等国也相继提出各自的月球探测计划。“嫦娥”故乡——中国也加快了探索月球的步伐。中国“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我总想知道月球究竟是什么样子,我很想知道‘桂花树’究竟是怎样的形态。我很敬佩吴刚无止境的砍树精神,我愿意探求它为什么不能成为我们地球这样生机勃勃、这样繁荣的星球。”
  “一个人一生的科研道路与自己选择的进取方向关系非常密切,现在最时髦的东西将来也许是过时的,要看到今后10年、20年科学发展的方向。”欧阳自远谈及自己的“探月”之路时发了如此感言。
  1935年农历十月初九,江西吉安。欧阳自远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难产,当时欧阳自远的舅父正在旁边屋里念书,正念到“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欧阳自远被产钳夹出来了。于是舅父说,这个孩子的出生这么艰难,肯定是来自很远的地方,就叫他“自远”吧。后来他研究的陨石、宇宙尘、月球岩石,都来自遥远的太空。“这也许真是天缘巧合。”欧阳自远说。
  小时候,欧阳自远的成绩不错。中学时,欧阳自远即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报名参加了天文小组。
  1952年他高中毕业时,正值国家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大批地质工作者去探明地下宝藏,国家提倡和鼓励学生报考地质专业。历史的使命感使他违背了父母希望他学医的愿望,背离了他少年时意欲“上天”的遐想,毅然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我父母都是医生,他们希望我长大以后做医生,有比较稳定的生活,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学地质。当时自己很豪迈,决心要把地下的宝藏唤醒,为建设国家服务!”
  4年后,一篇论据充实准确而且独具见解的毕业论文《寿王坟矽卡岩型铜矿的成因》揭开了欧阳自远遨游其科学人生之路的第一页,使他获得了北京地质学院优秀毕业生的荣誉。
  接着,欧阳自远跟随苏联专家拉蒂斯做研究生。半年后拉蒂斯回国,欧阳自远报考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结果被录取在地质研究所矿床学专业,师从以学风严谨著称的矿床地球化学家涂光炽教授。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正在攻读研究生的欧阳自远敏锐地认识到,尽管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能力开展空间探测活动,但了解这方面的进展并开展相关领域的前期研究作为未来知识与技术储备是极为必要的。考虑到自己的专业范畴,他大胆地向当时的领导、著名科学家侯德封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研究生毕业后,他在侯德封教授指导下从事核子地质学的研究工作。欧阳自远学了两个专业,一个是地质学,另外一个是核物理学。他说,地质与核物理两个专业,看似不搭界,差别太大,但二者一经融会贯通,便交叉产生一门学科,搞地下核试验刚好把这两门专业结合起来。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有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技术路线等,各有长处,如果能融会贯通,就能发现一个新的领域。
  
  “孩子他叔叔”和“天外来客”
  的亲密接触
  
  1964年年初,欧阳自远参与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的地下核试验工程中的“选择地下核试验场并论证地下核试验地质效应综合研究”的工作。作为该研究课题组长的欧阳自远与他的同事们几乎是在与外界完全隔绝、亲人毫不知情的环境里工作——他的爱人不知道他到哪儿“出差”去了。刚回家那会儿,儿子不认识他,甚至跟妈妈说家里来了位叔叔。
  中国仅有的两次地下核试验,欧阳自远都参加了;他洒下了汗水,奉献了智慧,立下了功劳。参加地下核试验的工作,是欧阳自远生命中的一次重要经历,也为他积累了很多经验,包括对撞击的理解,因为天体的撞击过程跟核爆炸的过程一样,都是高温高压的冲击波。这对他研究小天体撞击地球来说,帮助很大。
  欧阳自远是中国最早研究陨石的人。别小看这些天外落下的石头,欧阳自远常说:“这陨石研究起来十分神奇,根本不是地球上这一套。”地球上的岩石是由矿物组成,但是陨石所含有的一部分矿物却是地球上寻不着的。
  1960年,内蒙古附近坠落的一块陨石,1976年3月8日下午,在吉林发生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陨石坠落事件和当年9月12日的云南出“火龙”事件,使欧阳自远有机会对陨石进行系统研究。他的一些自成体系的理论、观点,构筑出我国天体化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并由此创立了中国的天体化学。
  1978年,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送给中国一块从月球上带来的石头,那石头仅有一克重,浇铸在一块有机玻璃里。美国人去过月球6次,这块是哪次登月采集的?采自月球哪个地方?无人知道,美国当然也不会透露。当时国内研究天体岩石的科学家很少,有关部门就把这块来自月球的石头送到了欧阳自远那里。
  面对这块不及小指甲尖大的月球岩石,欧阳自远兴奋异常,好像已经亲身与月球有了亲密接触。他小心翼翼地将这块石头分成了两半。一半用做研究,另一半则送给了北京天文馆,让公众有机会亲眼看看月岩。然后,他列出要进行分析鉴定的项目,向全国的研究机构征集力量,全国十几家研究所一起来做分析研究。结果不仅确认了这块石头是阿波罗17号登月时采集的,而且还确认了采集地点,甚至确认了这块石头所在的地方是不是有阳光照射。最后,美国人心悦诚服地说:“真没想到,我们什么都没说,你们居然都搞清楚了。”
  
  敬重居里夫人的
  “探月计划第一人”爱看金庸小说
  
  月球是人类共同的财产。然而,它毕竟是一个毫无政治边界的地方,“谁先到达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利用”已成为一条潜规则。中国的科学家加快了科研步伐,希望早日为中国在探月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这让时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所长的欧阳自远看到了希望。既然国家可以搞载人航天,那么,探月就不再会是空想。于是,几个月后,欧阳自远奋笔疾书,伏案郑重写下了近两万字的报告——《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01年,“嫦娥”一号工程的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通过了国家评审;2001年至2002年间,国防科工委委托孙家栋院士组织全国各方面力量,对绕月探测工程进行了一年多的综合立项论证,得出的结论认为:“科学目标明确、先进,技术能够实现,没有颠覆性的技术问题。”
  经过反复论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4年1月24日,批准了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绕月探测工程(也称“嫦娥工程”)项目的立项。次日,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对外宣布正式启动绕月探测工程,并正式任命了工程的总指挥、总设计师和首席科学家,即经常被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嫦娥工程三巨头”。其中,欧阳自远被任命为“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
  月球探测工程中心的诸位专家得到这一消息后备受鼓舞,激动得奔走相告。欧阳自远更是心潮起伏,他说这是历史给予他的机遇和责任。
  欧阳自远称:“由于月球在军事、能源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各国都对探月非常关注。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斥巨资实施探月计划,印度等国家也蓄势待发。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探月工程很难得到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技术帮助。”
  随着2007年10月24日傍晚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中国航天开始了历史上最远的“长征”。整流罩分离,二三级分离,三级发动机关机……隆隆的声响渐远,指控大厅屏幕上跳动着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和曲线,记录着火箭飞行的每一刻。欧阳自远的心也随之跳动……
  欧阳自远兴趣比较广泛,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尤其是那些具有独到见解、出奇制胜的科幻和武侠小说。《中国国家地理》、美国的《国家地理》和金庸的武侠小说,这些都是他常爱翻阅的。为了保持旺盛精力,他每天必须喝满满两大杯高浓度的咖啡。“《科学家传略》给我的影响较大,我特别敬重居里夫人;武侠人物里,我最欣赏乔峰的坦荡大气和家国情怀。我睡觉前爱看武侠小说,一天的劳累、焦虑可以暂时忘记。也许一直要超负荷地运转,但幸运的是,现在自己还在这个轨道上。”他说自己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定要亲眼看到中国人的双脚真正踏在月球上。“到月球上去,是中国人的一个梦,也是全人类的一个梦。”
  (荐自《黄河黄土黄种人》2008年第2期)
  ■责编:戴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