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追梦人生

作者:岳金春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一剂良方;反思,能使生命润泽。”回首来时路,快乐酸楚同在。我一路走着,看着,感悟着,也收获着。或许,我永远也无法解释怎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但正是这份不明白,才促使自己不断追寻着。与别人的一路凯歌相比,我只能算是一路低吟浅唱,声音虽小,但一路盘绕的总是自己缠缠绵绵的教育情愫。
  
  一 小荷才露尖尖角
  懵懵懂懂半生已过,蓦然回首,却发现有多少个“阴错阳差”总在人生的某个路口等着我。
  就说择业吧,断想不到说起话来就脸红的我竟还能以靠卖弄嘴皮子为生。当年自己初中毕业时,哥哥正好也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家里穷,无法供我上高中。面对着父母的难处,我也就随大流地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二十多年也这么过下来了,虽说是人生的一个“阴差阳错”,但好歹还没有被哪个学生欺负得好惨,也没哪个家长觉得不称职。真算是奇迹了!
  师范三年一晃就过去了。二十年前的那个暑假过后,我带着“三证”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山村。老校长告诉我,你还年轻,去需要你的地方吧。于是,我将自己的梦搁置在一个破烂不堪的山村小学校里。在这里,只有三个班级,两个老师。“刚毕业就得从零开始”,老教师如是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三个班级的语文我全包了。那段时间,学校“硝烟”弥漫,充斥着争“分数”、夺名次的火药味。千好万好,成绩最好!我也风风火火地一头撞入了“为分数而战”的天罗地网中。教师们各展其才,各施其能,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成绩,比时间,拼体力,比手段,还有比谁狠!高分需要严厉加棍棒。在冲冲杀杀的空隙里,我常有怅然若失的空虚。
  在这段硝烟弥漫的日子里,我参加了大专自学考试,用书来做生命的庇护所。书不断地湿润着我的灵魂。我读《荷马史诗》,读托尔斯泰,读雨果,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孔孟,读李杜,读鲁迅,读路遥,读叶圣陶……有时泪水自然而然夺眶而出。泪水不能灌溉这片坚硬得让人伤心的土地,却能滋养我个人的生命脉息。
  在这里一呆就是八年,我开始收获属于自己的东西:大专毕业了;学生们已经喜欢和我相处,也越来越喜欢上我的课……
  如果要说是什么改变了我的性格,那应该还是从教的这一段经历。它让我从沉默寡言、胆小怕事变得合群、成熟、自信。
  
  二 反思,重塑精彩的教育人生
  无意中邂逅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首先是培养大写的‘人’”和“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佐藤学的“润泽的教室”的体验,让自己明白:原来学生应该这样教。每位教师都应是生命的见证者与塑造者。
  2002年7月,我迎来了教育人生中的又一个机遇——参加福建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在骨干班的学习中,聆听了余文森、刘良华、郭元祥、吴岗平、芦咏莉、张文质、方元山、王永等著名的课改专家和知名学者的教诲。不知不觉,笔记本上记满了专家的精辟见解和自己的课堂观感,以及我对教育的理解。每一天总会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感动与兴奋。也许,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因为,我们在只言片语之间展现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创造着自己的思想。个人的记录也许微不足道,但对自己来说,它是丰富的!偶尔,我还会撷取一些自己认为感触深刻的片断,将它们用心连缀成文,玩味再三,虽属敝帚自珍,但仍欣然自得,陶然自乐。再后来,我把这些感悟誊写在草稿纸上,把它们一封一封地邮寄到教育刊物编辑部。天道酬勤,终于有一些教育随笔、论文、案例发表出来了,与之俱来的是一种创造的欣喜与自豪。
  不断的反思,为自己提供了精神的营养,原本不善言辞的我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渐渐变得健谈起来,并且往往能引起一线教师的共鸣。这让自己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学会阅读。于是,我开始了如痴如狂的教育阅读的旅程——《爱的教育》《课程与教师》《静悄悄的革命》《给教师的建议》《学会关心》《每天点亮一盏灯》《爱弥儿》《学会宽容》《透视课堂》《教学机智》《窗边的小豆豆》《爱的艺术》《教学勇气》《论语》……慢慢地,我的目光更加敏锐,处事更加胸有成竹,更为大气从容。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学习越多,反思越深,课堂教学、教研实践就越游刃有余,卓有成效。
  一路撞撞跌跌二十年,我就是以这种“反思”的姿态行走于课堂教育教学之中。渐渐地,我从一些书刊中认识了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斯霞、李镇西、支玉恒、窦桂梅、薛法根、孙建锋……从这些大师与名师的身上,我发现了反思的力量。如此一路走着,收获着快乐与自信。
  
  三 做个孜孜不倦的教育追梦人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能融化。”还是在大山里,因为工作的需要转入一所新学校,接手了刚组建的新班——四(2)班。学生返校注册的第一天,我站在教室门口等着学生。他们一个个从我身边走进教室,并在教室里嬉闹着,没有一个问我是谁,来干什么。当我走进教室告诉他们我是四(2)班的班主任,同时担任他们的语文老师时,他们还以为我在开玩笑,看到我站在讲台上那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才不得不相信。那天,我告诉孩子们:过去已经过去了,从现在开始,做,就要做得最好。
   队伍散乱,不管行吗?地扫得不干净,不管行吗?作业潦草,不管行吗?纪律涣散,不管行吗?做事拖拉,不管行吗?不讲文明,不管行吗?……可是,一个月后,我从孩子们的眼神里读出了好奇、疑惑、烦躁,甚至反抗……我脸上的笑容也一天天消失了,开始反思自己: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与埋首躬耕,一个个深夜孤灯长明,一次次与孩子们在梦里相会……如此付出却换不来让人欣慰的结果!
  不久,学校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我们班代表四年级段在多媒体教室为家长作一节汇报课。课前,我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和家长们一起上课,你们应该知道怎么做。那天的课上,同学们表现很出色,讨论热烈,发言积极;下课时还不忘向家长们说再见。课后,紧接着开家长会。我只说了一句“孩子是你们的,也是我的”的开场白,挑剔的家长们却给我一个意外惊喜,一致对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师生的互动给了极高的评价;当然,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当天下午放学时,我没有布置作业,只是托每位学生带一封信回去给他的家长,并要求把家长的意见带回学校。就这么一次平常的家校联系,却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孩子们变得听话了:早读课上教室里书声琅琅;课间文明活动;放学时路队井然有序;教室门口出现了“文明班级”的旗帜……之后,学生作文里的一段话击中了我的心坎:“老师,我们知道您是个好老师,也知道您爱我们。但是,您为什么不爱笑呢?老师,您不知道您笑起来很酷吗?来,笑一个嘛!”
  我情不自禁地笑了,泪水却潸然而下。是啊,我种下了一根刺,怎能收获玫瑰呢?没有种下欣赏的种子,怎能渴望孩子们欣赏我?我一下子明白过来:生活中应该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温馨,一种沟通和理解,一种信赖和祝福。郁结在心里的冰顿时化作漫天杏花烟雨,静静地飘落。我对孩子们说:“谢谢你们给老师上了一节生动的课!你们让老师懂得‘当你微笑时,整个世界都在和你一起微笑’。让我们一起快乐地面对自己,快乐地面对他人,快乐地共同成长吧!”
  于是,课堂上,我更用心地融入教学互动中去,融入孩子的快乐中去。每当孩子们对我说:老师,这节课过得可真快呀!我们都会会心地一笑,快乐就环绕身边。课间,我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玩“石头、剪子、布”,不经意间,几个小脑袋和我的头碰在一起,几只小手掌拍在我的手掌心,快乐就在我们心中跳舞了。孩子们闹矛盾了,我让他们背诵“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背着背着,孩子们笑了,我也笑了。平等和宽容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
  当这一份份平凡的快乐如甘泉沁入我的心田时,教育的美如橄榄回甘似地弥漫我心中。
  我经常问自己: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否确定哪些“要求”和“标准”是对孩子的终生发展有益的呢?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要求”和“标准”?我们是否试图了解过这些统一的“要求”和“标准”作用于不同的孩子时那些孩子的感受?即使这些“要求”和“标准”是经得起任何眼光审视的,我们在达成目标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方法、策略等所有时髦的名词下掩藏的行为的正义性是否也同样经得起考量?这样的追问令我感到有些慌乱,但也正是这样的追问使我开始在课堂上、在和学生的交往中学会了留下点空间,不再永远咄咄逼人,不再要求令行禁止。我知道只要给孩子们一点时间和耐心,孩子们会给我们惊喜的。
  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用心而真诚的老师,但跟孩子接触多了,才发现很多时候我是以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孩子的感受。不同的视角带给我新的领悟,令我重新认识我的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方式。智慧有时是在相互成就的过程中产生的,就看你是否愿意去了解对象并诚恳地面对对象,看你是否愿意主动去寻求一点改变。一定有我们能做的,但只有坚持下来才会有变化。
  “主动并自强不息。”这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之一。开拓进取,追求卓越,这就是我的追求。
   ( 作者地址:福建省仙游县承璜第二学校邮编:351263)
  责编: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