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唐诗传播拾趣
作者:雷轼源
诗筒传诗就是用盛具传递诗作。盛具为竹筒或特制的瓷筒。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墅,与时任地方太守的裴迪写诗唱和。因为该地竹子多,王维常用竹筒盛诗和裴迪互赠诗作。白居易任杭州太守,诗人元稹时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白居易常派歌伎高玲珑、谢好好用瓷筒传递双方诗作,他还为此写诗道:“为向两州邮诗作,高谢来去递诗筒。”
诗瓢漂诗唐代和尚唐球为解寺院寂寞,常写诗,但又苦于流传不出去,于是用葫芦盛诗作从深山小涧漂流而下,任其西东。为此他还写诗说:“斯文不沉没,方知吾苦心。”还有人在树叶上、纸帛上写诗,用盛具装好后从河中漂去,让别人捡去面世“发表”。
诗板题诗唐代是诗的王国,普天下崇诗。人们在风景名胜、商业店铺、旅馆驿站等地墙上粉刷出一块诗板,供过路文人题诗。据传崔颢《黄鹤楼》、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从诗板题诗传开来的。李白游黄鹤楼,被眼前景物陶醉,但却不题诗了,因为“崔颢题诗在上头”。诗人过处,往往有人请求在诗板上留下诗作,如李白游报恩寺,寺僧就恭敬地捧出诗板要大诗人题诗。诗板多了,精粹却不多,于是劣诗往往被抽下。诗人薛能游蜀地飞泉亭,见亭上“有诗板百余篇”,薛诗人把诗板全部抽走,只留下李端《巫山高》一首。刘禹锡过巫山庙,摘了千余块诗板,只留下数十块而已。
上山乞诗寺院乃藏龙卧虎之地,寺僧中有不少诗人,因此经常有人上寺院乞诗。“山僧封诗寄,野客乞诗归”,有人乞诗,寺僧诗作便可以流传于世了。
文人窃诗有的文人为了邀名声就窃取他人新作为己有。唐代科举考试,有的文人写不出好诗应试,也窃人之作。有一应试者盗得杨衡诗一首参考,结果登第。杨衡当即责骂:“‘一一鹤声飞上天’一句,你偷了没有?”那人答日:“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杨衡见自己佳句未被偷,笑着说:“犹可恕也。”当时社会看好元、白诗,他们的诗常被人盗取。李商隐“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二句被时人张怀庆“窃为己作”,只在二句之前加上“生情”、“出性”,改头换面。偷诗当然不道德,但也为诗的流传出了力。
诗人卖诗古代没有稿费,但有“润笔”,写诗可以索润笔。中唐后卖诗较普遍,名人诗价高,最高的要数白居易、元稹了。白居易一首诗一般索要100金,《长恨歌》卖给勾栏歌院500金。白诗值钱,连能唱《长恨歌》的歌伎身价也倍增。李益诗乐工争买谱曲,卖给歌院,因此李益诗可以作代价券。持有李益诗可以在勾栏歌院喝酒休闲,甚至还可以充当车马费、坐轿费。写诗有了价值,便刺激了诗人创作热情,也使诗可以大量流传。
文身刺诗把诗刺在身上,很能引起哄动效应。唐代居要县令捕得一个叫李胜的罪犯,县令判他杖刑一百。临刑时,犯人脱下衣服,只见该犯浑身都刺有时人诗作,县令查看竟有一首自己写的七绝,大为感动,下令免刑。荆州有个叫葛清的人“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等人诗”,有的还自己配上图画,被时人称为“白居易舍人作诗图”。唐代长安人烟阜盛,混混多,多以文诗为时髦,谁身上文有诗人新作,身价就高,很受勾栏歌女青睐。
诗人呈诗为了追求闻达,诗人常将自己的诗呈献给朝廷显贵,既敲开了为自己闻达之门,又“发表”了自己的诗作。李白初到长安,便把自己新作《蜀道难》呈献给当时的文坛领袖贺知章。贺读完李白诗夸奖说:“先生真是谪仙啊!”由此李白被尊为“谪仙”而名扬天下。白居易十六岁游历长安,拿出自己一集诗呈献给丞相、诗人顾况,得到顾况赏识,也由此名扬天下。唐代有“温卷”习俗,科考前将自己的诗作呈献给考官,投石问路。如众所周知的朱庆余呈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洞房昨夜停红烛”诗,贴切风趣,传为佳话。
发表渠道多多,但毕竟拙朴,难免遗失不少佳作。像著名诗人贺知章、王之涣等仅留下几首诗,真是可惜。这足见当时的条件下诗歌创作、流传之不易!
(温柔一刀摘自《国学》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