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9期
成骑士VS败骑士
作者:盛 森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一、成骑士
1775年4月18日下午,波士顿,一个在马圈里干活的小孩听一个英国军官对同伴说:“等着瞧吧,明天有好戏看呢!”小家伙赶紧跑到城北角的一个银器铺,把偷听来的消息报告给银匠保尔·瑞维尔。听了孩子的话,瑞维尔心情异常沉重。刚才已经有人告诉他一大群英国军官在波士顿的罗恩码头集会,窃窃私语,行迹隐秘。还有人说看见英国水手在城里奔走忙碌,似乎在为某个行动做最后准备。瑞维尔怀疑英军预谋已久的突袭就要开始了,他估计敌人的部队会袭击波士顿西北的莱克星顿镇,先捉拿独立运动的领袖约翰·汉考克和塞缪尔·亚当斯,然后去康科德抢占武器库。
晚上10点钟,瑞维尔决定向波士顿附近的居民通风报信,让当地民兵准备抗敌。他飞奔过整个波士顿港,在查理斯镇找到匹马,快马加鞭,竟在2小时内赶了13英里(约20.8公里),沿路敲响农舍的大门,向民兵负责人报警,请他们把这个消息传给村民。瑞维尔所到之处——查理斯镇、梅德福、北剑桥、梅诺托米——教士敲响教堂大钟,士兵打响军鼓,骑手出发向邻村报警,英军偷袭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波士顿地区,到了凌晨1点钟,连马萨诸塞州的居民都知道了。
到了19日上午,当英国部队“秘密”地向莱克星顿进发时,他们万万没想到会遭到沿途民兵队有组织、有准备的抵抗。等英军勉强赶到康科德时,损失已非常惨重,不得不退回波士顿。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由此拉开。
二、败骑士之谜
瑞维尔成了民族英雄,被美国人称为“午夜骑士”。他连夜报警的故事至今仍是美国教科书里必不可少的章节。诗人亨利·朗费罗为他写过不少诗歌,几乎每个美国小孩都能背上几句,瑞维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但是,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后面却藏着一谜。仔细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你会发现,18日当天,瑞维尔是沿西北方向赶路的,与此同时一位皮匠也猜到了英军的意图,并沿正西路线赶往莱克星顿报警。皮匠名叫威廉姆·道斯,他跟瑞维尔行程一样长、经过的村镇一样多。虽然道斯也沿途提醒民兵备战,他却没能让村民们行动起来。沃尔汉姆镇是道斯经过的一个大镇。但历史记录中,抵抗英军的沃尔汉姆镇民兵寥寥无几,多数村民根本不知道偷袭的事。同样是长途报警,为什么瑞维尔成功了,而道斯却失败了?
其实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普遍。同一个方案,有人提出后就能八方响应,有人却处处受阻。同样的讯息,有人讲出来能引起轰动,有人说了却被漠然置之。社会学家研究了很久,提出了一个“节点效应”理论。
瑞维尔是一个“节点”。从他的传记(《保尔·瑞维尔的路》作者:戴维·费舍)里就能看得出,他善于交际,兴趣广泛。瑞维尔爱好狩猎、钓鱼、打牌;是个戏剧迷;经常去酒馆;做买卖很有一手。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各层各界的朋友。他是个实干主义者。波士顿安装第一批路灯时瑞维尔是规划委员会的成员。他还参与了波士顿市场法规的制定、协助建立了麻省消防保险公司、创建了麻省慈善协会……,因此人们对他有信任感。这些都使瑞维尔成为社交“节点”。
三、与节点联网
美国独立战争年代,波士顿有7个大规模的反英组织,其中80%的成员只参与一个固定组织的活动。而瑞维尔同时参加了7个组织中的5个——他认识的人远比普通成员多,自然而然地,他就成了各组织之间的“节点”。瑞维尔还认识很多反英组织之外的人,因此也是平民百姓和反殖民者之间的“节点”。所以,马圈里的小孩听到消息后会第一个来告诉他;他认识每个村镇里有影响的人,知道敲哪扇门更有效;开门的人也相信他带来的消息。
而道斯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不是“节点”。他长途跋涉了17英里(27.2公里),路线比瑞维尔还长,但他对那些陌生的城镇一无所知,更不知道该敲哪扇门。
通过研究,社会学家还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当“节点”的素质和条件。专家并不鼓励普通人努力把自己培养成“节点”。普通人应侧重于发现身边的“节点”,与之相联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庞大的社交网,同样也能享受“节点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