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3期
比康桥更多的康桥
作者:程 萌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看完了《林徽因传》,书中的情节竟已忘了多半,惟有林徽因与徐志摩相会康桥的那一段,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
有时候,旅行就是这样一种蓄谋已久的冲动。仅仅是因为书中令我心动的一个瞬间,我就踏上了康桥的旅程。
从伦敦出发
电影中那些关于伦敦的散碎画面里,没有风也没有雨,却永远被阴沉而暧昧的雾包围。
有人说充满雾气的伦敦天空是灰色的,但印象派大师莫奈却把伦敦的天空画出幽幽的紫色,那么神秘的紫色,有质感,有气味,也有想像。
也有人说,伦敦的雾,最先就是从康河的涟漪中荡漾出来的。这雾,也是康河水的一部分。它闪动着康河的水色与灯影,丝丝缕缕,弥漫着一种难言的情愫。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是搭中午的车从伦敦出发去剑桥镇的。一路上,心情极忐忑,夹杂一种怯怯的激动和难抑的兴奋。
初遇康河,我才发现它竟与我想像中的完全不同。我原以为,康河的美,应该是一种色彩厚重的油画之美,到处是大片大片的深蓝、碧绿、黛紫和玫红,饱含炽热的色彩,几乎可以将人瞬间就化掉。可是,当我真的游走这条南北走向的康河岸边,才知康河水其实是宁静且收敛的,甚至还有几分忧色,这样的美感,最具灵性,所以更像是中国传统的水墨之美,难怪像徐志摩这样多情的人,也甘心做一条水草,藏匿于康河的柔波里。
剑桥人说:没有康河,就没有剑桥。因为历史上,剑桥是英国人祖先前往韦塞尔克斯狩猎的重要渡口。公元之初,罗马人顺着康河,入侵不列颠,在康河两岸安营扎寨,筑路架桥,逐渐就形成了如今的剑桥小镇。
几世轮回,如今的康河上兵戎不再,上面平静地漂着一只只平底小船,小船上面总是坐满了游客。许多人无缘在此求学,但能如此亲近沿岸的世界顶级学府,也算是了却多年的心愿。
我沿着康河一直走到日暮,这时大学城里的人似乎多了起来,想必是学院里的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纷纷走出来享受一天里难得的清闲时光。热闹的人群在夕阳下流动,有戴着厚厚的镜片一边走一边还用德语争论的中年男子,也有在初春里,就把身上的衣服减到最少,尽可能地露出长腿和肩的年轻女孩,还有一只手提着香奈儿的皮包、一只手牵着瑞士狗散步的英国淑女,这些悲悲喜喜的面孔,让这个日落充斥着暖暖的生活气息,我看见了属于剑桥式的黄昏。
傍晚,又起了浓雾。大学城里渐渐亮起错落的灯火。这时的街道、房子和康河都有一种优美如画的朦胧,脚下的石子斜街在昏黄的光线里飘曳起来,七转八弯的线条,很细腻,也很优美,人行其间,有一种柔软的做梦感。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凝固了。
巍巍剑桥
康河水从剑桥大学城穿行而过,几所著名的学院在康河的东岸排开,其中鼎鼎大名建于十五世纪的国王学院、十六世纪三一学院和圣·约翰学院并排在大学城中心的国王大街上,是大学城里最气派的建筑群体。
游剑桥最需慢慢徜徉品味,因为剑桥多幽径,如果只是为了在桥上和康河岸拍几张照片便呼啸而过,则意境全无。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因为历史悠久,所以大学城里也典藏了各年代的艺术风潮与建筑时尚风格,从哥德式的尖塔、文艺复兴式的柱式到巴洛克式的圆顶都可以一一寻到。于是今天的人们才会看到七百年前的教堂、两百年前的礼堂、二十年前的图书馆,以及五年前的咖啡馆都在康桥相得益彰地存在,这的确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
在大学城里行走,我总是会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因为我脚下的每一条路,都有可能是几百或几十年前,牛顿、达尔文、培根、罗素这些学术泰斗常常走过的路。能够与他们在不同的时空坐标里以这种形式相遇,已经足够令我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了。
入夜时分,当我吃过晚饭从餐馆里走出来的时候,在街头遇见了一个腋下夹着好几本书、手里握着啤酒瓶的老头儿,看上去有些微醉的样子。错身而过的时候,他不小心掉了一本书,我捡起来给他,他虽然喝醉了,仍然很绅士地向我道谢。
我站在原地,看着他摇摇晃晃地远去的身影,猜想这会不会又是一个著作等身、举世闻名的大学者?
想到此处,我的心是感恩的,虽然我并非剑桥的学生,可我仍然感谢巍巍剑桥,在这个星光闪耀的夜空下,当我想到那些不朽的大师与智者,也令我更加懂得了生命的重量。
(徐丽平摘自《外滩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