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3期


草莓酱和心理学

作者:王 悦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曾聘请了十几位果酱专家,为44种不同品牌的草莓酱评定名次。专家们采用的是果酱行业特有的评审标准(口感、味道、透明度和色泽等),并在书面报告中详细阐述了排序的依据。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从专家评选的结果中挑出排在第1名、11名、24名、32名和第44名的果酱,摘除标签,让一群大学生来品尝并排序。
   结果,大学生们的观点与专家非常接近。专家排的名次从优到劣是:诺特牌,阿尔百特牌,轻羽牌,艾姆牌和最差的司鲁山牌。大学生的排序是:阿尔百特牌,诺特牌,轻羽牌,司鲁山牌和艾姆牌。虽然最好和次好果酱名次被对调,最差和次差的顺序不同,但大学生和专家对5种草莓酱上、中、下三个档次的评判是一致的。统计分析也表明,大学生和专家评选结果的统计相关性系数高达0.55。(数据资料来自:《自己是自己的陌生人》,作者:蒂莫西·威尔逊)
   这是否说明,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能分出果酱的好坏,食品专家并不比普通人高明呢?让我们来看看威尔逊接下来做的一个试验。他又找来一组大学生给同样5个牌子的草莓酱排序。这批学生的年龄,学历和文化背景跟第一组毫无区别。惟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必须写出自己评判果酱优劣的根据。结果第二组大学生排出的次序跟专家大相径庭,二者统计相关性系数仅有0.11。最好的诺特牌果酱被大学生排在倒数第二,最差的司鲁山牌却被排到了第三名。
   这就是专家与普通人的区别:当试图描述自己对果酱的感觉时,大学生们的判断力降低了;当分析阐述自己的感觉时,果酱专家的判断力却能丝毫不受影响。原因很简单——普通人和果酱专家的“感觉”不是同一种感觉。
   普通人评判果酱好坏依靠的是直觉。潜意识里普通人知道什么是“好果酱”,但他们缺乏描述这种直觉的词汇,对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是一无所知,于是普通人调节自己的第一反应,以便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结果他们的判断力被破坏了。但果酱专家不同,他们经过专业训练,掌握大量描述草莓酱特征的词汇。专家对果酱的判断已经不再依靠直觉,而是靠一套理论体系。
   这不是说我们在非专业领域的感受是错误的,这只是说人的直觉很脆弱,容易被扰乱。心理学家告诫人们不要试图解释直觉。犹豫不定只能减弱人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