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马克思的脚印

作者:安立志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伦敦,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虽然它与我们远隔千山万水,但很多中国人对它并不陌生。上小学时我们就被告知,由于马克思成年累月在大英博物馆的圆形阅览室里阅读、写作,竟然在坚硬的水泥地上磨出了两个清晰的脚印。北大教授陈平原说,他在伦敦访问时,曾就马克思的读书之处作过专门考察。他发现,阅览室的看板上赫然写着,当年马克思常在L、M、N、O、P等几排座位就座,因为那里靠近参考书架。也就是说,他并非只在一个固定的位子上读书写作。因此,如何辨认哪些是马克思的脚印,则几乎不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就这个发生在伦敦的故事去询问伦敦当地的英国人,他们竟然全都不知道的真正原因。陈教授特别指出,阅览室里读书不比少林寺里练功,最后可以看出哪些是少林僧人的脚印,而在大英博物馆则不太可能。他推测,所谓“马克思的脚印”,大概是当年有人出于对马克思的崇敬编出来的。脚印虽属传奇,身影却有迹可寻。卡尔·马克思在将近30年的时间中每天来到这里。1850年6月,马克思最先被旧的阅览室接待。从1857年起,他在这里从事包括《资本论》在内的数项计划的研究。
  有人说,在科学史的传统研究理论中,就有对科学家传记中的“传奇”与“神话”问题的讨论。如果从历史的严肃性来说,能够破除一些神话也是很重要的,尽管它的代价可能是让传记的故事不再那么吸引人和激动人心。然而,一个热衷制造神话的民族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许多事情,更需要我们就事物本身进行一些更为切实和科学的反思。我们不必为寻觅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曾否留下“脚印”下太多功夫,我们倒是应当认真思考,马克思作为一个背井离乡的“政治流亡者”,在异国他乡为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为了全人类的进步,在理论和实践上所付出的心血、所体现的毅力、所拥有的智慧,并以此作为当今时代我们致力于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我们倒是应当认真思考,在大英博物馆这个精神商品的“超市”中,马克思如何通过遍读百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沥出真金,终于从资本主义文化的废品堆中挖掘出“剩余价值”的珍珠;我们倒是应当认真思考,世界不同文明之间,是否有着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借鉴的共通性,我们还应思考,由马克思所开创的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道路如此曲折,步履如此坎坷……
  张讴先生撰文称,大英博物馆一位馆员告诉他:“当年是有一位叫卡尔·马克思的德国学者经常来这里查阅资料,但座位是不固定的……”说完后又补充道:“曾经有两个东欧来的青年也问过这样的问题。我当时还不知道有‘脚印’这回事。后来我查了资料又问了老馆员,才知道那‘脚印’是印在书上的。”是的,马克思的脚印可能原本就没有印在水泥地上,而是印在《资本论》上,我以为。
  (牛晓胜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