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不重开的花朵
作者:丁 强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海子,死于春天,在他的诗歌中,春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海子的故乡怀宁高河,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从高速公路上望去,一片绿色的海洋中,他的家乡像一个身着布裙的农家姑娘,远远地向我们招手。
海子生于1964年3月,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从1982年到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才华,创作了近200万字作品,包括抒情诗、长诗、文学评论、随笔等。已结集出版的有长诗《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
在海子的创作中,投入精力最大的是他的长诗。然而,他最受关注流传最广的却是他的100多篇抒情短诗,也许是因为他的短诗较之长诗理性成分较少,抒情意识强烈而明确。从1984年创作的《亚洲铜》到1989年临终前创作的《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始终坚持着抒情情怀,他像一个漂泊的精灵在祖国大地上漂流着,从北京到故乡,到青海、内蒙、西藏、四川。他的抒情情怀在家乡的麦地、亲人和烈酒中,在草原的星空、青海湖边长发飞舞的姑娘,以及雪山、四川盆地的玫瑰花园里……找到了血肉,使他的抒情诗生动、鲜活,咄咄逼人。
在一个诗人的创作生涯中,一定有这样的时候,他终于觉得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使自己内心充沛的感情在一个特定的旋律中和谐地流动起来,使“诗”成为“歌”。
在生活中,海子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他15岁从怀宁县高河中学考入北大,一时被师友们誉为“天才”少年。毕业后分配在中国政法大学教书。学生知道他是个诗人,在课堂上要求他朗诵自己的诗歌,他由此经常在下课前十分钟朗诵自己的诗作,就这样,他的诗作不胫而走。海子的家境非常贫寒,他微薄的工资要补贴家里开支,这使他的生活经常捉襟见肘。在昌平,有一次他走进一家小饭馆对老板说:“我给你们朗诵一首诗,你能给我酒喝吗?”酒馆老板善意地回答:“我可以给你酒喝,但请你不要读诗。”沉浸在创作激情中的海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忘记了物质生活的困乏和种种不幸,达到了许多美学家羡慕的“至福”状态。
海子的诗作中,不乏以青海和西藏为题材。也许是因为高原纯净的天空和壮丽的雪山才能展现他内心澎湃的诗情。“我看见你从太阳中飞来/蓝色的公主/青海湖”。在青海湖边,海子觉得自己成了一朵无名的野花,湖水澄净没有一点杂质,就像他孤独美好而无望的爱情。在西藏,海子震惊于青藏高原的宏伟壮丽,“高原悬在天空/天空向我滚来/我丢失了一切/面前只有大海……”在这儿,海子痛感命运的无常和个人的渺小,西藏对于海子,是精神上的第二故乡。然而作为需要爱,需要理解的海子,在这儿却没能得到他自己的生活。“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和所有平常的人一样,海子渴望爱情。从西藏回到内地,海子希望重新开始一种平静的生活。“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然而平常人的幸福生活,对于海子却是遥不可及。密茨凯维支在评价拜伦时曾说:“他是第一个向我们表明,人不仅要写,还要像自己写的那样去生活的人。”海子正是这样的人。海子在昌平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只有满满的几书架的书。海子是生活在诗中的,他不看电视,不听收音机,不会骑自行车,他的爱情生活屡屡受挫,使他的内心世界经常处于忧郁和痛苦之中。“荒凉的山冈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海子先后爱过四个女孩,最后都离他而去,以至使他认为这是命运女神对他的惩罚。诗人西川在纪念文章中说:“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海子没能够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个渴望飞翔的人注定要死于大地,死于太阳并进入太阳。”
作为一个凡人,海子是不幸的。然而作为一个诗人,海子是幸福的。海子在临终前留下的诗作《春天,十个海子》中,预言洋溢的诗情在他身后复活,造化的诗琴以他为琴弦,奏出一首首动人的诗篇,长留在山峦、河流和相爱的人们当中。海子的诗歌成就得到广泛的承认,许多诗歌爱好者不远千里到海子的故乡——高河来祭奠海子,北京的学生在广场集体朗诵海子的诗,这是一个诗人所能得到的最高的荣誉。在各种现代诗选集中,海子都占有重要位置。上海三联书店不计成本推出三位当代诗人的全集,其中洋洋千页的《海子诗全编》收入了海子全部作品,对于一位当代诗人,这是绝无仅有的。海子被公认为朦胧诗人以后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海子死于春天,他也生于春天。在每一个春天,他必将复活在每一个热爱诗歌的人心中。
(兰欣摘自《新安晚报》2006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