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4期
2008,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韩 冬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中国办奥运的热情和有目共睹的经济实力,让我们对办好这届奥运会胸有成竹。然而,我们一部分观众的公众素质却令人担忧。
2007年8月12日晚,首届上海斯诺克大师赛在上海体育馆落下帷幕。这次比赛,除了丁俊晖过早出局引起中国球迷的伤心之外,个别职业素质有待提高的摄影记者和不少“我行我素”的观众行为更令人遗憾。比赛一开始,观众席上就热闹异常。按理说,台球这项运动,选手最怕受干扰,观众席上细微的响声或闪烁的摄影灯光都可能影响选手的正常发挥。大赛前,考虑到中国观众的习性,主办方特地在每个看台专门安排了一个举牌子的工作人员,上面写着“不要大声喧哗”“请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请不要使用闪光灯拍照”这样的提示语,并不时在场内悄悄游走。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观众还是不自觉,手机声频频响起,闪光灯时时闪烁,以致裁判不惜暂时中断比赛,对台上的个别观众“怒目而视”。
在丁俊晖和多特比赛中,前三局丁俊晖一局未胜,现场的中国观众情绪受到重大打击。这时,看台上的一位观众竟然“郁闷”得睡着了,而且睡得挺香,鼾声如雷,震动全场。这一放肆的举动引起了很多人的侧目。当丁俊晖在第五局中暂时找到了状态时,观众似乎看到了渺茫的希望,安静的比赛现场响起了“小晖加油”这样震耳欲聋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令选手哭笑不得。
在争夺八强席位的比赛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希金斯正在聚精会神地击球,突然感到眼前有刺眼的灯光闪亮,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名记者正在对他抓拍。输了这场球的希金斯事后先是对记者发了一通牢骚,又找到了组委会的官员,指责记者在他击球时拍照,影响他水平的发挥。希金斯还把观众抱怨了一把,表示他们不懂赛场礼仪。
其实,这些有损中国人形象的事情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2007年6月29日晚,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优雅的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女音乐家布菲正沉浸在她的音乐王国里。演出前,主办方也对欣赏礼仪作了介绍和推广,还特意给观众印发礼仪手册。可演出时的大厅里,人声鼎沸,嘈杂无比。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大部分都带着孩子,这些孩子爬上爬下,凳子被弄出很大的声响,孩子还不断吵闹,竟然没有一个家长制止,把一个神圣高雅的音乐会弄得如同吆三喝四的餐厅一样。有的孩子起劲地扇着扇子,结果一个孩子的扇子一下子飞到台上,就落在布菲的眼皮底下,那个孩子还试图跑到台上去捡。突然,一个穿高跟鞋的女子旁若无人地离场,她清脆响亮的皮鞋声那么漫长、那么令人难忘……这时,被折磨了许久的布菲教授再也控制不住了,她被迫中断演出,离开舞台到后台去调整情绪。在后台,布菲教授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这就是我们的观众吗?或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简直就是小题大做。为什么老是对我们中国人这样苛刻,中国人大声说话,中国人不会欣赏钢琴,就一定说中国人素质差吗?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不正反映了中国人的真性情吗?这不正是我们自己的特色吗?因为联欢会才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啊!这貌似有理的观点下其实潜藏了一种理不直气不壮的狡辩。
是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欣赏习惯,但不管有什么样的习惯,尊重别人,应该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人类文明的基点,与欣赏习惯毫不相干。舞台上,比赛场馆内,别人在给你弹奏着优美的音乐,或专注地比赛,让你欣赏,你却在那里毫无顾忌地大喊大叫,旁若无人地摁亮闪光灯拍照,这又与真性情有什么关系呢?
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已让世界刮目相看,我们正充满自信地要与世界接轨,然而我们的公众素质也应该同步和国际接轨啊!可是,像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排队,大声地在公共场所接打手机等不文明行为,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通病,这种粗俗的形象,让我们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显得异常尴尬!
文明素质是一种习惯,而对素质的要求当中,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不尊重别人的人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这个日益开放的时代,在追逐名利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要适当地做一些冷静的思考,思考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素质、思想品位,思考如何把我们自己更好地溶于世界文明,这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一场全面展示中华盛世的大典即将开始,在这样的舞台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我们翘首企盼的同时,更要冷静地扪心自问: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于少双摘自《做人与处世》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