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使者等2则
作者:佚名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使者
利玛窦19岁上了大学,30岁的时候来到中国,之前在海外的一个小岛上学了一年中文,以这样的中文水平登上明朝的大陆,实在有些无知者无畏的精神。
他在广东肇庆登陆,以佛寺的形象建了个教堂,名曰仙花寺,供奉的是天主王母娘娘,他本人也割发断须,变成了一个番僧的形象,然而传授的尽是些中国人闻所未闻的西洋事物。就这样他在南昌、南京传教游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中,他的汉语开始变得纯熟,民俗教化也愈加熟悉,结识了许多中国的朋友,然而在大多数的人眼里,他不过近于一个西洋杂货郎。利玛窦于是听从了中国朋友的忠告,脱了僧服换儒装,一边学习翻译中国的四书五经,一边接近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如徐光启之流。利玛窦被当时江南名流们惊为天人,其道德谈吐无不令人折服。于是在这一干士大夫的力荐下,利玛窦花了5年的时间终于在反反复复中得到了上京面圣的机会。
1600年7月下旬,利玛窦和西班牙教士庞迪我携仆数人抵达天津,在苦等了半年之后,他们终于接到进京的圣旨,于1601年1月24日进入北京。他入京供奉的西洋法器中有一样是一幅世界地图,而中国在其中只是一小块而已,明神宗没有勃然大怒,反而将它用刺绣做成屏风放在自己的书房中。后来一直到死的10年中,他得以安居北京,一直受到朝廷的重视,被允许自由传教,受洗的明朝高官多多,有名的如徐光启(教名Paul),杨廷筠(教名Michael)。
利玛窦1610年5月11日病逝,赐葬于阜成门外二里沟。
用死亡背叛成功
杰克·伦敦1876年1月12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一生都在寻求从底层中出头,从厄运中成功。他11岁就外出打零工谋生,14岁因为参与偷袭私人牡蛎场而被抓获,被罚做苦工。后来,他又做了一名水手,开始了航海生涯。18岁的他参加了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基林军”,又在进军组织遭取缔后恢复了流浪生活,在监牢与街头之间生存。20岁时他考进加州大学,又因穷困而退学,同姐夫一道去阿拉斯加淘金。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对底层生活的深切体验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1900年起,杰克·伦敦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开始在美国文坛上立足。这之后,他根据在英国的见闻写成了《深渊中的人们》,在欧美读者中引起震动;同年,《荒野的呼唤》问世,畅销美国及其他国家;第二年,他又写出了名著之一《海浪》,接着是《白牙》;1909年,他的代表作《马丁·伊登》发表。
成名之后的杰克·伦敦陷入了金钱的泥沼。1913年以后,杰克·伦敦的创作明显开始走下坡路,写作粗制滥造,批量复制了一些低劣之作。后因经济上的挫折和家庭纠纷,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酗酒成瘾。他的生活也充满了堕落气息,在购置游船、建造豪华别墅中,打发着内心的无聊。而这无聊增长到极限,死亡便成了惟一的选择。
1916年,他同其代表作《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一样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杰克·伦敦仿佛在用自己的死告诉人们:文学注定是一项受苦的事业,过于舒适和奢华的生活是它的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