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生命有重量
作者:陆勇强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德国真是一个极其认真的国家。在女人胖与瘦的问题上,德国政府明确表态:生命有重量,骨感不是美。
这项计划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是政府发动的,健康部长施密特说,德国政府将制订一系列的措施和计划,将厌食症列入政府预防错误饮食、运动缺乏等“健康饮食和锻炼”行动计划。
之前,关于抨击“以瘦为美”现象的行动,大都发生在民间,并且属于公益行动。
去年开幕的马德里时装周,有1/3的模特儿因为太瘦被拒之门外,而此后举办的伦敦时装周、巴黎时装周以及米兰时装周,都拒绝太过于瘦弱的模特儿。
虽然这些行动“声响”很大,但都未能上升到政府层面,依靠政府的力量去倡导。
德国政府之所以在乎女人那种病态的“以瘦为美”的心态,如果从深层次上讲,其实关乎的是人口质量。
我尚未找到德国关于“以瘦为美”带来的负面数据,但从其他西方国家公布的数据来看,仍然令人触目惊心。英国的女孩子从6岁起便开始挑剔自己的身体,希望长得更瘦些;美国女青年80%不满意自己的身体,75%说自己胖,70%在节食;在法国12岁至18岁的少女中,大约有1%至2%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厌食症,患者中约有10%的人死于与厌食症有关的各种精神与身体疾病。
这种“以瘦为美”的潮流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德国的一位社会心理学家说,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心理现象,譬如一个女人在房间里换衣服,有人说:“哇,你的腰好粗。”女人对于这样的话非常敏感,而这种思维如果推及到社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最后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审美观。
胖与瘦是否合理,标准就是健康。如果因为“瘦”而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那么这种审美观肯定存在问题了,需要纠偏。而现在的问题恰恰如此。
因此,西方国家对模特儿、明星、主持人等设定体型标准,是一种积极行为。胖与瘦,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当公众人物以健康的形态出现在大家面前,他们的示范效应不可低估。
(冯国伟摘自《今晚报》2008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