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老唐,我对不住你

作者:萧 乾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我曾把斗争者与被斗争者之间的关系比作猫与鼠。并且说过,这位置并不固定,时而也会相互调换。比如我吧,从1949年至1979年间当的基本上是鼠,可没人会相信1951至1952年间,我居然也当过一阵子猫——一只二号猫。在轰轰烈烈的“三反”运动中,我被委任为一个打虎队的副组长。那时,贪污——不一定真贪污,只要承认贪污够一百万元(即今天的一百元)的,就是“老虎”。再多,就是“大老虎”啦。
  当鼠倒也罢,反正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可为了当那半年多的二号猫(当猫就得张牙舞爪,不然,就是立场有问题),我至今仍懊悔不已。当时,我们遵循的原则是“稳、准、狠”,可难就难在这个“准”字上了。倘若打成若干万元,可定案时只落实到一元或者一角,甚至一分钱,我们也还能勉强心安理得,算是没白打。可最后竟然连一分钱也没能落实!
  开总结会那天,当领导念到老唐的名字的时候,我们那个小组七八个人都洗耳静听。而宣读的结论是:“并未发现他有贪污行为。”老唐听了,估计心里必然在颂扬党的光荣、正确、伟大。可我(估计我们小组每个人)都实在狼狈不堪。多年来一想起这件事,我就深感内疚。也不知老唐今在何方,我现在是怀着忏悔心情,用此秃笔写这篇小文,聊以向他表示歉疚。
  一九四九年一到北京,我就进了一个专门从事对外宣传的机构。因为四八年在香港,我就已经参加了那项工作。最初我们只有七个半人,因为那位领导身兼多项职务,每星期他只来半天。他主编当时对外唯一的一份英文刊物,我是他的副手。
  那时,外文方面俄文独占鳌头,许多学大半辈子西方语言的,都忙着摆脱沾着资产阶级臭味的英法文,有的还把珍藏多年的这类书籍雇辆车拉到东单旧书店,给个三文两文就卖掉,然后赶紧改学当时革命用途更大的俄文。有位资深学者甚至丢掉用了一辈子的西学,积极参加俄文突击。一个月不教课,不见人,甚至不接电话,竟然把俄语攻下,并且用俄文翻译起长达万言的苏联论文了。
  他们可绝不是投机,而是为了真诚地否定自己,毫无保留地献身革命。一想到多少革命先烈连头颅都掷了,我们这些回头浪子还有什么舍不得丢掉呢!
  相比之下,我们那个单位算是幸运了。所学的西方语言都仍能派上用场,因为我们宣传的对象恰好主要是西方各国。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那个单位很快就扩大充实起来,成了一个“洋包子”的聚集点。单位里除了少数俄文干部,大多是留学欧美学西方语言的。我们不仅可以保留原来的全部藏书,更重要的是并没由于不会俄语而精神上感到自卑。
  然而在我们那片“洋包子”的汪洋大海里,也有个“土包子”的角落,那就是附属于单位的印刷厂。老唐就是那里的领导——厂长。印刷厂坐落在单位十分偏僻的东南角,印件有小鬼取送,用不着厂长亲自出马。所以我同老唐轻易见不到面。我只知道他是从延安来的干部,在当时,那就足以使我肃然起敬。他不懂外文,印刷可是内行,何况人家已经受过革命的锻炼熏陶,是劳苦功高的。
  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古老的中国一开头需要好好地涤荡身上的污垢。“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对于当时进行的各种运动,所有的爱国者都是拥护的。我自己就参加过妓女改造和土地改革运动。当我在北京西郊看到公审祸害农民的南霸天和在天桥目睹残害幼女的老鸨在挨斗之后被当场枪毙时,我虽并没好奇到挤近刑场跟前去观看,却对那果断的革命行动由衷地拥护。一九五〇年冬,我又去湖南岳阳筻口乡参加了一场土地改革。一个月里,目睹农民摆脱了几千年的剥削压迫,成为农村的主人,也是极为兴奋的。回来并曾为配合对外宣传,日以继夜地赶写了一本后来被译成十一种文字的《土地回老家》。
  不记得一九五一年几月了,我们单位处级以上的干部去中南海听了一次提到许多骇人听闻事实的报告,说贸易部有人把三吨什么写成三百吨,多了两个零,就为国家造成十亿元的损失。还有把米茶砖写成黑茶砖的,造成的亏损也十分惊人。至于奸商的不法行为就更可气了:武汉的西药贩子贩卖假药,一下子害死十六名儿童。上海有个名叫王康年的奸商,向干部行贿,赚了一大笔钱。奸商用烂棉花制成救急包,用坏牛肉制成罐头,还有发霉的饼干,臭蛋压成的蛋粉,坑害当时正在朝鲜前线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志愿军。这是对人民的犯罪!如果不反贪污、不反浪费、不反官僚主义,就要亡党亡国。
  于是,“三反”“五反”运动就在全国展开,我们单位紧跟着也动了起来。会要开,对外宣传的业务也不能停顿下来。办公室里时常是一张桌子上噼噼啪啪打着字,另一头就有人在扒拉着算盘。
  我们是个新单位,虽然有些党员做骨干,但毕竟政治力量单薄,而且那也是第一次搞这么大的运动。根据上级指示,就跟同一个大院的一家由延安迁来的大单位联合起来成立“三五反”委员会,并且由领导机构宣布几个打虎小组。没想到我竟被派做一个小组的副组长——组长是来自那个大单位的一位饱经革命风霜的老党员。另外还有几位组员,其中有渴望在斗争中争取入党的青年团员,有正在向党靠拢的积极分子,有一位当时的身份是“留用人员”,还有一位南洋归侨青年。这是个很具代表性的战斗小集体。大家在反复听了报告之后,都摩拳擦掌,准备在这场运动中一表对革命的赤胆忠心。
  可那位初来乍到的归侨青年就还没练出这种涵养。大会上,他也照样跟着喊口号;可私下却流露出点疑窦,并说过:像我们这样的清水衙门,能出老虎吗?
  那位老干部组长平时从不疾言厉色,轻易不说三道四。可是一听到这种右倾思想的苗头,立刻警惕起来,马上组织起学习,要求端正思想。他严肃地指出,“清水衙门”是“最危险的想法”。紧跟着,团员和积极分子都异口同声地认为,这种看法是当前的大敌。吓得那归侨面红耳赤,一再检讨自己由于完全没有经过改造,所以才会在运动中唱反调,有人甚至说这是有意削弱小组的斗志。
  当时,积极分子还抢着发言,不肯善罢甘休。认为散布这种麻痹思想必然别有用心,是在替老虎打掩护,也许他本人就是只老虎。但是,身为小组掌舵人的老干部很巧妙地把方向还是转到“三五反”本身来,要大家解放思想,大胆怀疑,擦亮眼睛,一个老虎也不得放过。
  当各战斗组经过酝酿,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战斗目标之后,严密仔细的查账工作就开始了。深夜,单位各个办公室仍灯火辉煌,算盘像一阵阵疾雨般地响着。
  一进大楼,沿着楼梯的墙壁贴满了红黄绿色标语,上面大部分写的是坚决拥护伟大的三五反运动,也有反对右倾思想的。楼梯正面窗户上是一幅特大标语,上书:“不许放过一条老虎!”
  运动从务虚转入务实了。革命群众个个斗志昂扬,各战斗组在上级的指挥和指点下,开始酝酿起斗争对象。以单位每年经手的款额按比例计算,我们至少得揪出四十头老虎。于是,凡经手过钱财的,如财务科、总务处,以及跑器材和经手稿费的人,一时都成了怀疑对象。在一次大会上,一口气就揪出二十五头老虎。
  运动的局面就这样打开了。
  正当我们组焦急不堪的时候,那位积极分子忽然想起印刷厂那个附属单位,那可是每年经手多少亿的角落,而印刷厂那边的工人也正发动起来,厂里铺天盖地贴满了有关唐厂长的大字报。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