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遭遇新闻骗子
作者:杨 豪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有一次,我回到老家,正准备同朋友们一块就餐时,一个文友打电话来:“沈梦从北京回来,在我这里,他很想见你一下。他现在已经是中央电视台记者了。”这个人我有印象,是个老乡,很有活动能力,还同省里某领导人一块照过合影。七年前因搞什么大奖赛收了参赛费100多万,后来大赛没搞,把钱卷跑了。当然这么多钱不是好卷的,后来被参赛者告了,以涉嫌诈骗罪被抓,后托人说情,免予起诉,放出来后,就没有他的音讯了。现在怎么一下子就发迹了,成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想也可能,这个人有能耐,什么事都办得成。
我本来不想见的,我不管他是什么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还是什么,因为他有前科,我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况且,越是有能耐的人越是过于精明,像我这种老实人还是少与之打交道为好。无奈文友把我的情况告诉他了,我们之前还有过一面之交,况且还有老乡这层关系,有意躲避不见显然不礼貌。于是,我电话请他过来,他一刻钟之后就过来了。
果然,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他的头发梳得油光贼亮,穿着质地很高档的西装,气质不同凡响。他开口就是“昨天同某某领导吃了饭,今天就坐飞机过来了,有个重要的事要办”,把在场的人说得一愣一愣的,他显然成了我们之中备受关注的人物,大家都一个劲儿地抢着和他敬酒。
吃完饭,我们小坐,他关切地问我这几年的情况怎么样,这次回来有什么事?我说我还在一家媒体工作,空余时间喜欢搞点文学创作,这次回来是了解一个情况,并把我的两位同事介绍给他。他说,你在小媒体有什么干头?一辈子发不了,要干就干大媒体。我一笑,他接着说,你将来出书,我请个名人给你作序,我说那谢谢你了。
然后他又说,你刚才说的了解的一个事情,小媒体根本搞不动人家,我们出面就一下子可以把他整垮。然后当着我们的面就同在外地考察的县委书记通了电话,说你们这个事情很严重,只要我们一曝光你们县里就不好办。果然,大媒体说话的口气就大些,我的两个同事深感佩服。随后,他向我要了这个事情的相关材料,我下面的一个叫张积明的通讯员就把材料给了他。他拿了材料后,当面把材料的基本内容扫描了一遍,满有信心地说:“这个事满可以搞定,我两三天后就回北京,跟新闻评论部的主任汇报一下,你们等候我的好消息,随时保持联络。”
沈梦走后,我们就谈论起他的事,我说:“沈梦发达得真快,怎么一下子就搞到中央电视台去了,中央台的门就这么好进?”我的一个同事说:“你没发现,这个人精得很,说话的时候都在察言观色,眼睛滴溜溜地打转。”
回到武汉的第三天,沈梦就打电话给我,说他已经到了武汉,希望跟我见上一面,谈谈上次的事情。我说:“你怎么这么快就到武汉了?”他说:“坐飞机过来的嘛,当然快。”我说:“那个事我不想介入你们一块,你们要搞你们自己搞,我们发我们的稿。你们那是大媒体,我使不上劲儿。”“那见一面总可以吧!我们毕竟是老乡,我还有很多话要跟你聊一聊,你白天要是没时间,那就晚一点,六点之后见。”沈梦的话总是说得那么圆,叫你无法拒绝,也找不到理由拒绝。
六点半后,我怕太晚了回来没有公交车,吃了晚饭后,就骑了一辆自行车,按他约定的地点,赶到水果湖步行街,他早就在那里等着我,我们在石头栏杆上坐下。“你办事的效率真高,三天就在北京打了一个来回。”“这算什么,我们最紧张的时候,一天跑三个县来回采访。我们做媒体的,时间观念最强,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生命。”“这次是专门为这个事赶过来的?”“不仅仅是,这次到武汉有好几个事要办。我是来打前站的,他们随后就来。关于大悟县法院违纪的那个事我跟《焦点访谈》的记者谈了,他们说可以报道。只是,这之前先要给他们打点一下,不然他们不会来。”“怎么打点?”“当然是先给他们搞点差旅费,他们一般来三个人,一个人最低1万,没有1万拿不出手。”“那就是3万了?那这个钱由谁出?”我有点警惕了,这个人没办事,怎么先开口要钱?“当然是张积明先垫着,我看他积极性很高,事情办成了,退还他的钱。他也可以同河南那两个钢材批发商联系,找他们要钱,因为是给他们办事嘛?”“要说你自己直接去说,我不好开这个口。”“那这样行不行,你现在给张积明打个电话,说我到了,我们明天一块儿到他那里去,他肯定会欢迎的。”
在他的催促下,我当即给张积明打了电话,说北京的沈梦记者到了,明天要到你这里来,商量解决你反映的那个事。张积明果然很欢迎,说你们明天来,我恭候。沈梦还真会猜测别人的心思。
第二天,沈梦不知从哪儿弄来一辆黑色桑塔纳开着,车前挡风玻璃处放着一块“CCTV采访车“的牌子。我问他哪儿来的车,他说是自己的车,留一部放在武汉,方便办事用,他说在北京还有两部。他一路开着,一边同我聊天,他说:“像你这么能写,有才,应该到北京去发展,北京的空间很大。”我说:“北京人才济济,哪有我的位置,我会被淹没的,不敢去。”沈梦又一边炫耀他在北京如何玩得转,认识多少名人,认识多少官员,如何需要他帮忙,他愿意效劳。我说:“我不敢高攀,搞文学的人应该凭真本事吃饭,如果有好作品,不愁没人发现。”
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后我们就到了大悟县大新镇。其实,张积明是一个卖水泥、钢筋的建材个体户,爱好文学,听说我们《中国改革》杂志社农村版招通讯员,就报了名,凭着勤奋写了好几篇稿子在杂志上发了。2003年3月,张积明在邻近的河南省信阳市钢材批发商张德强、刘清建处进购钢材时,听说张德强前不久因劣质钢材卖到大悟县的宣化镇造成楼房质量受损被客户告了,后又被大悟县法院逮捕、罚款的事。张积明说他新闻部门有人,肯定摆得平。然后找到我们,我们同当事人见了面,也同法院见了面,如实写了稿,但杂志社没有发稿,因为涉及到公检法的问题,大家都比较慎重。稿子没有发,张积明很失望。因为张积明在信阳钢材商那边没面子,进钢材不方便。另外,张积明可能还在那边得了人家的好处。张积明还在为难之际,沈梦出现了,张积明自然看到了希望,求之不得地要找他。沈梦打着中央电视台的牌子,比我们《中国改革》杂志社当然更有力度了。
张积明早把饭准备好了,我们一边喝酒一边说话,沈梦更得意地吹嘘自己,使张积明更加相信了沈梦的能力。沈梦趁机说:“事情我们可以办好,而且是《焦点访谈》来人,我已经跟他们说好了。”《焦点访谈》多厉害呀,听着都如雷贯耳,一般人哪请得来啊?张积明自然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沈梦又说:“人家是大腕记者,能请动就不容易,当然人家不会轻易地来,必须给他们每人支付1万块差旅费,三个人最低得3万。”一说到钱,张积明为难了,做生意的人把钱看得重,有这几万块钱,不如作生意的本钱。张积明说:“钱我肯定是拿不出来。本来,我为他们办事,我拿钱肯定是没得说。”但张积明又怕失去这个机会,“不行就这样,我们现在就到信阳去找他们俩人,让他们一人出点钱,反正你开着车,我们这儿离信阳又不远,一个小时就到。”
“好,那我们马上开车出发。”沈梦赞成这个办法,他大概是求钱心切,竟立马要求出发。很快上路了,大概是钱有了着落,沈梦竟得意洋洋,一路说笑,把车子开得飞快,原来不知道他的车子上竟然装着警报器,一路呜哇呜哇地叫着,别的车子都给他让路。
果然一个小时就到了。刘清建的钢材批发市场在路边,车顺路先开进了刘老板的钢材门市部,好大一个院子,堆满了各种型号的钢材。张积明先向刘老板介绍了沈梦的身份。然后坐下喝茶,沈梦自然是一个劲儿地谈他在北京高层的一些见闻,吹一些同中央某某领导人熟,刘老板一家人听得目瞪口呆,直直地朝沈梦看着。张积明同刘老板在一边谈经费的事情,刘老板支支吾吾,没有马上表态。做生意的刘老板再精明不过了,他怎么也不敢相信沈梦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沈梦越吹得响他越是不敢相信——第一次见面怎么会轻而易举把上万块钱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