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一、新乐府运动
  
  (一)新乐府运动,是中唐出现的一次文学运动。"新乐府"是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乐府起于秦汉,汉乐府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建安以来,诗人常借古题写时事)。杜甫首创新题乐府。
  (二)新乐府运动兴起的背景
  1、中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宦官专权,朋党争斗、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统治阶级日益腐化。从而激发了志士仁人的改革热情,文学领域内的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随之而兴。
  2、陈子昂、杜甫等人的进步诗歌主张,特别是杜甫即事名篇的乐府诗创作经验,给新乐府运动以直接的启示。
  3、大历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从反面激励新乐府诗人追求风雅比兴。
  4、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纳谏"态度,也鼓励了新乐府诗人的创作。

  二、白居易生平与诗歌理论
  
  (一)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后移居下珪(今陕西渭南县),生于河南新郑县。二十九岁中进土。此后的生活、思想和创作,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仕途顺遂,思想上以兼济天下为主,诗歌以创作讽谕诗为主。他中进士后,任校书郎。三十五岁,授周至县尉。《长恨歌》即作于此时。三十六岁擢翰林学士,次年除左拾遗。在此三年任左拾遗期间,他进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高峰。《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均作于此时。在为母居丧三年中,写了《采地黄者》、《村居苦寒》、《新制布裘》等同情人民的现实主义诗篇。其间政治热情开始冷淡."独善其身"的思想渐渐发展。
  
  后期,白居易四十四岁,因上书请求追捕刺杀宰相的凶手,被权贵诬陷,贬为江州司马,进入他独善其身的后期生活。在贬官江州司马时,作《琵琶行》,寄意自己的不平与愤懑。这时还写了著名的文学论文《与元九书》。后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为百姓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五十五岁后,历任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太傅等职。晚年闲居洛阳履道里,自号"香山居士"。此时,受佛道思想影响,思想趋于消极,创作上也以闲适诗为主。七十五岁卒。
  白居易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也吸取释道思想。前期,以"兼善天下"思想为主,积极入世,关心国家人民。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现实主义精神。后期,以"独善其身"思想为主,并和释道思想结合,明哲保身,乐天知命,较前期思想后退,但终其一生,未与权奸同流合污。诗歌创作,大多为独善之义的体现,闲适、感伤成为主调。
  (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是他的新乐府诗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他积极的政治主张在文学上的体现。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他主张诗歌应积极反映现实,干预生活。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仁义创作原则。他所说的"进"、"事",正是国家兴衰、时政得失,民主疾苦等重要内容。这个创作原则,是现实仁义诗歌理论的新发展,也是对齐梁诗风以至大历诗风的一种否定,因而对新乐府运动的开展,以至对后代诗歌创作都有积极影响。
  
  2、讽谕美刺的创作要求。他要求诗歌创作只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在《策林》小说:"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认为"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所以他把自己揭露黑暗、抨击时弊的新乐府诗称为讽谕诗,是美刺比兴之作,也即"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之意。
  
  3、真诚去伪的创作态度。他要求诗歌创作取材必须真实,要"尚质抑淫,著诚去伪"(《策林》)。他的新乐府诗,就是严格遵循"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新乐府序》)的原则写作的。这一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华伪诗风,促进了新乐府运动的开展。
  
  4、关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他把内容放在首要地位,要求形式为内容服务。他以果树为喻,表述为根情、苗言、华声、实支。所以他强调诗歌创作"系于意,不系于文"、"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为了更好的为"根"、"实"服务,他主张"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体顺,而肆",即语言浅显,形式通俗。由于他的提倡和推动,使诗歌的通俗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和正统的儒家诗论是一脉相承的,目的是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把诗歌看作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的有力工具。他在强调内容的真实性时,忽视了艺术的虚构、夸张幻想等浪漫主义手法的积极作用,对屈原、李白这些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传统也未予足够重视。他单纯要求形式质直,而忽视艺术美感,也失之片面。

  三、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白居易诗,今存三千八百多首。五十一岁时,他曾把自己的一千三百多首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渝诗一百七十多首,取材广泛,批判性和战斗性强,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颇具讽谕之特色。。
  (一)白居易诗歌的内容

  1、讽谕诗
  
  (1)"惟歌生民病"是讽谕诗的突出主题。作品深刻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反映人民生活的极端困苦。如《重赋》揭露了两税法的流弊和贪吏敛索无度的行径。《观刈麦》表现诗人对赋敛的痛恨,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又如《村居苦寒》同惟人民生活的苦寒;《杜陵叟》鞭挞胥吏的"急敛暴征"罪行军等。
  (2)批判统治阶级"轻裘肥马"的骄奢生活。如《轻肥》批判了宦官的骄奢生活,反映了江南"人食人"的惨象,通过对比,暴露-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又如《买花》揭露了京城贵族重金买花的穷奢极欲的生活。
  (3)批判"急敛暴征",反对各种弊政。当时弊政如两税法、宫市、进奉以及信佛求仙等等,白诗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最典型的例子是"苦宫市"的《卖炭翁》。另如《红线毯》,讽刺进奉,也很深刻。
  (4)反对穷兵黩武,表达爱国情感。如《新丰折臂翁》,批判穷兵黩武的扩边战争,表达了人民的怨恨之情。《西凉伎》、《缚戎人》等诗,控诉了昏庸统治者荒淫误国,抑制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5)反映妇女痛苦,关心妇女命运。如《缭绫》揭露了最高统治者的奢糜,表达了对织女劳苦的同情。《上阳白发人》,深刻揭露了统治者对宫女的幽闭摧残,从而反映了诗人对妇女命运的同情。
  白居易的讽渝诗,对中唐社会的政治弊端、社会黑暗、赋敛菏暴、宦官奢糜、以及民生疾苦等不良习俗都有所反映,体现了他"为时"、"为事"而创作的理论主张。

  2,感伤诗
  
  白居昂的感伤涛有一百多首,其中广为传诵的有《长恨歌》、《琵琶行》两首叙事长诗。
  《长恨歌》前半部分,写明皇迷恋声色和杨贵妃因色得宠,是写实,批判了皇帝的荒淫误国和贵妃的恃宠致乱;后半部分,写李杨爱情的毁灭以及唐玄宗对贵妃的缠绵相思,是写幻,对李畅爱情悲剧寄予了一定的同情。从作者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看,同情多于批判,惋惜多于谴责。全诗构思精巧,故事曲折,描写细腻,语言流丽,感情缠绵婉转,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琵琶行》写琵琶女飘零馋悴沦落天涯的生平遭遇,并以此引发出自己遭谗受贬,政治失意的满腹怨愤,表现了对琵琶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抒写了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较之《长恨歌》更富有现实意义。全诗情节曲折,描写细致,人物刻划生动,气氛渲染浓郁。其中对琵琶女的演奏技艺作了出色的描摹,运用多种多样的比喻,把抽象的乐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从而以音乐形象为媒介,把艺人沦落之叹和文人失意之慨,自然地揉合在一起,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3、闲适、杂律诗
  
  白居易的闲适、杂律等类诗歌数量较多,但成就不如讽谕诗。其中优秀的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大林寺桃花》等。

  (二)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
  
  1、讽谕诗的绝大多数是以典型的一事入诗,使主题集中、突出。有时采用在诗题下加小序的办法点明主题,有时采用"卒章显其志"的办法来突出主题。针对性强,讽谕效果好。
  
  2、讽谕诗以叙述为主,有的篇章只叙不议。如《卖炭翁》。有的是叙议结合,如《红线毯》是先叙后议。有的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以增强作品的批判力量,如《轻肥》。有的以直抒胸臆作结,如《观刈麦》。
  
  3、故事生动,形象鲜明。白居易的叙事诗脉络分明,曲折生动,如《缚戎人》、《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都是如此。诗人通过形象描写和心理刻画,人物形象鲜明,并富有典型意义,如"卖炭翁"、"白发宫女"、"折臂翁"等形象,都是令人难忘的。
  
  4、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在叙事时质朴平易,不加夸饰,在描写形象时,简炼精确,抓住特征;在刻划心理时,精警明晰,鞭辟入里,形成一种浅切质朴的风格特色。
  
  白居易的诗歌,当时在人民中即广为流传,甚至远播国外,在人民中产生广泛影响,在朝鲜、日本也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