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孔尚任的《桃花扇》

  
  一、孔尚任生平与创作(1648--1718),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从小受儒家正统教育。科举不得志,隐居在曲阜石门山中,研究儒家的"礼乐兵农"之学。1686年康熙南巡北归,到曲阜祭孔时,因在御前讲经,博得康熙的赏识,被破例任命为北京国子监博士。1688年去淮扬一带治河,看到了官僚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游历了南明王朝的残山剩水,凭吊过史可法的衣冠冢,访问过不少明末遗老,为创作《桃花扇》作好了思想上和材料上的准备。
  
  二、《桃花扇》的内容 
  
  剧本以侯方域和秦淮名姬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以东林党人与阉党之间的斗争为主要冲突,广阔地展示了明末社会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当时民族的、阶级的和统治阶级内部复杂而尖锐的矛盾,从而揭示出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的历史教训。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民族意识和在"太平盛世"下人们的沉闷和痛苦。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三、《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一)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方面,作者既基本忠于历史真实,又根据作品主题的需要进行了必要的增删与虚构,达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完美统一。例如田仰聘李香君之事,史料的记载极为简略,而孔尚任却将此事同阮大铖报复香君,陷害复社文人的阴谋结合起来,构成复杂的戏剧冲突。生发出了《拒媒》、《守楼》、《骂筵》等有声有色的戏来,使李香君的艺术形象十分鲜明。
  
  (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善于写出同一类型人物的不同性格,又善于写出某些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例如同是妓女,李香君、李贞丽、卞玉京、郑妥娘性格各异;同是奸臣,阮大铖、马士英大有区别。
  
  (三)构思精巧,结构独特。全剧整体的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即以侯、李的爱情波折作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然后再围绕这一中心线索来展示南明王朝一代兴亡的历史画面。为了使";离合之情"这个复杂的爱情悲剧写得不枝不蔓,作者又利用一柄宫扇,充分发挥了这个小道具的作用。"剧名桃花扇,则桃花善扇譬则珠也,作桃花善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桃花扇》的结局不落生旦团圆的俗套。
  
  (四)宾白与曲词均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剧本以侯方墩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以复社文人与阉党之间的斗争为主要冲突,广阔地层示了明末社会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当时民族的、阶级的和统治阶级内部复杂而尖锐的矛盾,从而揭示出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的历史教训。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民族意识和在"太平盛世"下人们的沉闷和痛苦。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四、孔尚任的生平与创作
  
  孔尚任(1648-1718),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从小受儒家正统教育。科举不得志,隐居在曲阜石门山中,研究儒家的"礼乐兵农"之学。1686年康熙南巡北归,到曲阜祭孔时,因在御前讲经,博得康熙的赏识,被破例任命为北京国子监博士。1688年去淮扬一带治河,看到了官僚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游历了南明王朝的残山剩水,凭吊过史可法的衣冠冢,访问过不少明末遗老,为创作《桃花扇》作好了思想上和材料上的准备。

  五、《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一)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方面,作者既基本忠于历史真实,又根据作品主题的需要进行了必要的增删与虚构,达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完美统一。
  (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善于写出同一类型人物的不同性格,又善于写出某些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三)《桃花扇》的情节既细针密线,又转换灵活,作者不只是注意到了情节发展的必然性,而且特别注意情节发生的偶然因素。
  (四)曲词和宾白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但其曲词则显得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